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前景 >> 正文 >> 正文

她是每个智残学员口中的妈妈记张心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3/3/2

正手、反手、抛接、跳跃……灵活多样的抖空竹动作,引得大家阵阵惊叹。谁能想到,眼前把抖空竹玩得如此溜的,竟然是个有轻微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年轻人,“我能玩抖空竹,还是我‘妈妈’教的,你们不知道吧,我还到上海大世界去表演过呢。”

张心亚(右蓝衣)指导陆元祥抖空竹

尽管话说得不怎么流利,陆元祥已是空竹“达人”了,眼里是掩饰不住的小骄傲,他口中的“妈妈”,就是曾获得过“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的张心亚助残工作室领衔人、共产党员张心亚。

张心亚的家里就有个智力残疾的女儿,她也曾彷徨无助。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年第一次带着女儿推开阳光之家大门时的那一刻,里面的孩子表情木讷,有的流着口水,无法交流眼神,有些孩子脾气暴躁还讲粗话。相似的遭遇唤起了张心亚的怜爱之情,“残障孩子很苦,他们的家长更是不易,我得做些什么。”于是,张心亚第一个报名当了阳光之家志愿者。

那时,很多家长对阳光之家不大了解,也不太愿意把家中残障孩子带出家门“曝光”,张心亚就协助残联上门去一家一家宣传,“先让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没有先例和教材,但我自己是特殊孩子的家长,就用我们的方法上课。”同智力残疾孩子打交道,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爱心,其次要有耐心。张亚心说,普通人教一两遍,对他们来说就是成千上百遍,除了唱歌、跳舞、各种特奥训练,还要教智力残疾孩子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根据孩子们不同情况,张心亚为他们定制了不同的“小目标”: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从不会自己吃饭,到能拿调羹独立吃饭;中度智力残疾的孩子从不会抬头看人,到能抬头对你微笑;轻度智力残疾孩子通过“阳光之家”培训,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孩子们不仅身体强壮了,也变得开朗、活泼、有礼貌。“我们就是要他们相信:你行,我也行,每天进步一点点,天就向前跨了一大步。”

张心亚(左一)指导阳光之家学员手工串珠

从家里走进阳光之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些学员都是张心亚的孩子,她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也熟悉他们各自的性格脾气和才艺本领。不少孩子的生活可以自理了,有的学会了串珠子、编彩球、扎绢花,年由6名学吹口琴孩子组成的“阳光小乐队”如今已经发展到了18名学员,乐器种类中从单一的口琴扩展到萨克斯、电钢琴、中音号、架子鼓、葫芦丝等。更让张心亚欣慰的是,原本性格有缺陷的孩子,逐渐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

“我只对‘张妈妈’说心里话。”33岁的陆元祥在遇到张心亚以前,自闭的他不愿开口说话,他说只有“张妈妈”不会嫌弃他,还鼓励他学习抖空竹锻炼身体协调性。“是‘张妈妈’给了我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没有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在张心亚看来,“无法提高他们的智商,就挖掘他们的潜能。老师都希望能够桃李满天下,而我们是希望铁树能开花。”

年,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的支持下,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成立了。张心亚的助残服务半径,从最初只针对青年残障群体,延展到社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残障人士。

今年40岁的何丽萍是位重度智力残疾人士,她生下来后母亲便离家出走,父亲又是位盲人。张心亚至今记得10多年前敲开何丽萍家的大门请她到阳光之家参加活动时的情景,劈头就是一口口水和一顿谩骂。遭到如此羞辱,张心亚却镇定地从口袋里掏出纸巾,上前帮何丽萍擦拭留在嘴边的口水,再将自己的脸擦干净,领着她走进阳光之家。何丽萍新的人生就此开启。前几年,何丽萍的父亲去世了,成了独居的智力残疾人士。张心亚便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隔三差五上门看她,家里包了馄饨、饺子,总是给“女儿”送去,天冷了,叮嘱她多穿点。现在何丽萍看到张心亚“妈妈、妈妈”叫个不停。原先不会画画的何丽萍,拿起了画笔,过去见人就吐口水和谩骂的坏习惯不见了,现在逢人便会笑着说:“阿姨好,爷叔好。”在前年的残奥会上,何丽萍还获得了羽毛球和保龄球的冠军。

张心亚(右蓝衣)抱着阳光之家学员

如今,工作室已有21位智力残疾人士走上了工作岗位。平时,张心亚会带着他们走出“家”门,让他们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亲吻大自然。她还自编节目,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居委去演出、义卖,带他们到敬老院和共建单位去联欢、慰问,让他们懂得感恩,要回报。16年来,在“张妈妈”的带领下,专职志愿者队伍也从零发展到了现在的46名,社会爱心志愿者则达到余名,张心亚带领志愿者们先后服务了41万人次,48万小时。许多智力残疾人士家庭也因此一扫愁眉苦脸,家里多了阳光和笑声,智力残疾人士徐浩芳的母亲晏萍说:“‘张妈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笑声对我们不再是‘奢侈品’。”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袁玮特约通讯员龙钢

图片

虹口区供图

编辑

小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