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资源 >> 正文 >> 正文

生态成就象往之地非遗点亮文化旅游有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3/10/2
热带雨林奇观——树包石近距离喂食大象泼水狂欢现场热带植物园夜晚的“萤火之约”热带植物园王莲叶池巨树摇曳多姿,虫鸣鸟语不绝,夏日的热风里带来了西双版纳雨林的气息,碧叶连天的王莲池畔喜迎嘉宾。6月19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我爱西双版纳大型调研采访活动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启。在调研采访中,嘉宾们夜游热带植物园、深入曼掌村体验非遗手工艺和传统民俗活动、走进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看珍稀鸟类五彩的羽毛、萤火虫闪烁飞舞的“星夜”,听雨夜虫鸣的窸窸窣窣,体验指尖非遗技艺——慢轮制陶、傣族传统造纸……“3天的调研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看到了民族文化浓郁的西双版纳,感受到的不仅是雨林别具一格的魅力,也被非遗手工艺打动。”参加调研的嘉宾表示。雨林生态万物和谐彰显活力“翻开一张世界地图,从北纬21°向两端延伸,干旱与荒芜是这个纬度上最大的特色,而唯独在中国西南角、热带北部边沿呈现一片葱茏,这里就是西双版纳,一个大自然厚爱、动植物喜爱、各族人民热爱、海内外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强说。在雨林里,无数奇花异草在繁衍,每一棵植物都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大大小小的动物在林间穿行,这里是万物和谐共生的世界。这里棕榈婆娑、独木成林、花朵色泽浓郁、鸟儿啁啾不绝;这里山峦永远苍翠、小河波光粼粼,空气中弥漫着草木和水果淡淡的香气。徒步雨林的游客赞不绝口:“只有在西双版纳才能看到‘只树遮天’的秀美奇观。”夜晚的雨林又是另一番景象。猫头鹰双眼圆瞪,口中咕咕;甲虫振翅,嗡嗡起飞;螽斯踱步,通体翠绿;小型蜥蜴觅食,飞速奔走。大壁虎与蛙类的叫声此起彼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结伴而行,将整个雨林点缀得忽明忽暗。在这片满眼青翠的山林里,大象生活得自由自在。“头发很长的这头小象叫龙龙。年7月,两个月大时,就因为左前腿被藤蔓缠住,受伤溃烂感染,无法跟上象群被遗弃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大象保育员——“象爸爸”说。后来,在专职“象爸爸”的悉心照料下,龙龙逐渐康复。因为“象爸爸”们宠爱有加,龙龙性格比较顽皮,时而吃几根胡萝卜,时而低头刨土玩耍。“这头小象叫羊妞,因为从小是喝羊奶长大的。她喜欢在泥坡上跪着滑滑梯。”保育员边说,边给羊妞喂上几根胡萝卜。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科研基地。在这里,还养护着因打架受伤严重、右眼失明的大象昆六,照顾着做过两次妇科手术的母象平平等野生亚洲象。在这里,人类爱护大象,保护大象,大象离不开人类,同人类和谐共处。“这大概就是双向奔赴吧。”调研的嘉宾说。历史人文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有着多年历史的曼掌村,古寨、古井、古木保护完好。百年古木或硕果累累,或碧叶连天,掩映着造型独特的傣族传统建筑吊脚楼。古寨里,多项非遗手工艺展现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特色。一刀一木,捶打凿刻,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象脚鼓技艺,吸引游客也同当地村民一同敲鼓起舞。在这里,傣族传统造纸技艺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煮、捣浆、晒纸等工艺,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游客进行造纸体验时,还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加入各色花草,制作富有个人特色的纸张。慢轮制陶以慢轮盘条和平地堆烧为特色,在傣族人民漫长的制陶史中形成了古老技艺,也是中国原始制陶的代表之一,饱含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非遗慢轮制陶体验点,通过制陶基本技巧——捶打、搓捏、塑形,制作出多种器型。“师傅,我可以做方形的吗?”“我要怎么给我的碗边垒高一些?”“可以给我的陶器做出大象的形态吗?”嘉宾纷纷向非遗传承人发问,用心给自己的作品增添特色。在西双版纳,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展现着独特魅力。夏日的热浪扑面而来,伴随着“水、水、水”的欢呼声,水花漫天飞舞,傣族村寨的泼水狂欢为游客送上一片片清凉,泼洒出吉祥的祝福,这是体验西双版纳的必备项目。夜幕降临,傣寨响起了葫芦丝吹出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篝火晚会上,傣族演员翩翩起舞,傣族村民为嘉宾端出了甜蜜的“毫糯索”、酸香可口的凉拌野菜、红遍全网的菠萝紫米饭、炝辣鲜醇的包烧鱼、原汁原味的烤苦笋、咸香溢汁的烤鱼,傣家饕餮大餐也是中华美食的一道亮丽“风景”。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特色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非遗文化助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傣族古村寨的发展注入活力;在这里,生态保护让雨林常青、动物常驻,使西双版纳成为真正的“象”往之地。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王韵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