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薛宝琴第二首怀古诗,写的是交趾,也就是交州,是五岭以南的广西广州。亦南明疆域发生的战事之地。
①字面意思:交州的铜铸造金钟标志汉民族振兴国家力量,整顿法纪王纲。此发出的声音传到汉族统治的海外西戎羌族。汉将马援功高自居,结果死在途中。南宋铁笛仙马麟喜吹笛为军中文官,把自己比作汉大将张良(子房),由刘邦所颂“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吹嘘自己的能力像张良,如同海笛不可与自己形状相似的子房作比较,后者有孕育生命的功劳。这里暗示指南宋用人不当。
②字谜:葫芦(葫芦丝、唢呐形状的乐器)。西南少数民族葫芦按上铜片和金竹i就制成了葫芦丝,秦朝时就有。西南是我国羌族活动主要地方,盛产葫芦丝。后来由此用铜制成喇叭形状就是唢呐,传于西北也就是戎族。此乐器旧作为号令或祭祀典礼之用。西北西南的马帮主才可以使用的葫芦形状的铃铛,此显示身份和驱赶豺狼功用。葫芦和葫芦籽就好比雌性动植物的子房,非常重要,就连铁笛不可与其相比拟。
③红楼梦中场景:《红楼梦》中多处场景提到传统民间乐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打十番”少不了葫芦丝和唢呐;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的“听笛”,可能就是铁笛。作者除精通音律和乐器外,主要暗示其中贯穿《红楼梦》纲要的主要人物贾雨村,其借住葫芦庙,巧遇葫芦僧(门子),火烧葫芦庙,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就是一个喜欢自吹自擂像个大喇叭。肚子里有点货可惜墙头草的人物。仕途起落不定,最后被族人遗忘。
④历史脉络再现:葫芦做成葫芦丝或唢呐之乐器,皆可在戏曲中出现。作者方以智乃是戏曲家阮大铖的远亲侄辈,阮为人奸滑,如南宋铁笛仙文人一个,虽作曲舞台表演厉害,还好吹嘘自己的带兵打战才能,结果被南明弘光错用,误国害人,累次诬陷里人方以智,致其扮成道士逃离金陵。作者作书借贾雨村代指阮大铖,可谓非常看中自己的名节,戏子误国害人在当时明末清初文化圈这也是个典型范例。弘光一年,阮就投靠满清多铎,此时六十多岁还狂言自己不差年轻士兵,主动带路攻打抗清复明的江南志士,结果途中独自一人探路,坐于一块青石而亡。后成为人们的笑柄,被家乡人除名,成为桐城人不要,怀宁人不认的尴尬境地。此外葫芦还暗指少数民族满清攻打南明时,实行削发衣冠政令,对汉民族文化及精神的摧残。人人剃了个倭瓜葫芦头,人称腊枪头,好似一个大葫芦,也就是好看不中用的样子。满清使用的兵器就叫银样镴枪头。这些都是作者对投靠满清朝廷外表好看内心黑暗之徒的嘲讽。也是对满清内心没有文化底蕴,外表光鲜,还表面虚张声势行为的讽刺和揭露。
“葫芦”一词可能是作者因其师弟,也就风月宝鉴的作序人“棠村”,也就是金陵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一首葫芦诗所启发。八岁侯方域逃学入和尚庙,被光头和尚围住,有闻其有才,让其作诗一首才可回家。
葫芦架上葫芦藤,葫芦架下葫芦明。
葫芦碰着葫芦头,葫芦不疼葫芦疼。
棠村作完诗就逃之大吉,和尚回过神来原来是讥笑他们,个个面面相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