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70:薪火传承继伟业芦声和鸣颂中华
金秋时节,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年10月13日,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的余名会员相聚西安飞鹿酒店,隆重举行了“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主题展演”活动。
展演活动在《我的祖国》二重奏中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登场的节目有《我爱你中国》、《再吹山歌给党听》、《祖国颂歌》、《红太阳照边疆》、《游击队之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梦回延安》、《春到梁家河》和《红歌联奏》等。阵阵芦声传递奏着对党和祖国的赞美,曲曲颂歌表达着对革命领袖和先辈的怀念。
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在台下,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都不约而同地随着音乐节奏鼓掌喝彩。电子城分会残疾人会员演奏的《映山红》,更让观众被他们“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所感动。
这次活动主题突出、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喜庆活泼,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介绍,按照陕西省文联年初工作要求,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认真筹备和举办了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该协会下辖的陕北靖边分会、宝鸡分会、蔡家坡分会、宝石分会、临潼分会、阎良分会、鄠邑分会、长安分会、雁塔分会、北郊分会、东郊分会、昆仑分会、团结分会、丰京分会、泾渭分会、曲江分会、高新分会、电子城分会、紫薇分会、锦园分会和蓝溪分会等22个分会积极响应。他们从选曲、排练到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该协会会长王厚臣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参演队伍近几个月来付出的努力表示慰问和感谢,并对参演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及专业水平持续提高表示赞赏和肯定。他说,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中国民族管乐的群众性推广和发展壮大,这也正是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肩负的文化使命和努力方向。
在此之前,王厚臣还创作并领奏了葫芦丝四重奏曲《东方红又红》。
《东方红》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情厚谊。葫芦丝四重奏曲《东方红又红》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的献礼作品,表达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及当代领导人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网闻博报注意到,葫芦丝最突出的外形特征就是葫芦形状。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葫芦丝是发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乐器。“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则明确指出,葫芦丝是“汉唐遗音”的传统乐器。他说,按照乐器制作材质不同,中国古代乐器分为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其中,用葫芦制作的乐器就称为“匏”,又分为“大匏”、“中匏”和“小匏”。这个“小匏”也叫“葫芦笙”,从汉唐长安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逐渐被讹传为“葫芦丝”。因此,不管是“葫芦笙”还是“葫芦丝”,都与丝弦乐器毫不相干。
当然,涉及到音乐史的学术问题,就难免会有争鸣和争议。“葫芦丝”是否属于“匏音”,这个学术问题只能交还给专家学者们去探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葫芦丝”绝非西方音乐文化舶来品,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族乐器。中国社会大众只要喜欢学习演奏“葫芦丝”,就是在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只要是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事,都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好事。
据了解,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会长王厚臣,是全国知名的民族管乐演奏家。他早年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师从元修和先生学习民乐和笛子演奏。毕业分配到陕西歌舞团工作后,又师从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先生学习埙乐演奏。上世纪80年代,西安半坡文化时期的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陶埙,王厚臣就是到考古现场进行技术鉴定的埙乐专家。在本世纪初,西安书院门文化街的冯柄中开始创建“冯氏陶埙”专业品牌,是以王胜祥为技术总监,以黄建军为埙乐教师。而当时“冯氏陶埙”的形象代言人,便是民族管乐演奏家王厚臣。
直到现在,王厚臣还应邀担任着少儿舞台剧《埙娃传奇》的音乐总监。王厚臣热爱埙乐,也热爱葫芦丝巴乌,终究都是抛舍不了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怀。
无论是埙还是葫芦丝巴乌,都脱离不了社会大众文化土壤。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需要有专业高度,更需要群众基础的广度。搭建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平台,离不开具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带头人。这样的民间社团平台,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正如王厚臣所言,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肩负的文化使命和努力方向,就是促进中国民族管乐的群众性推广和发展壮大。
“关中自古帝王州”,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历史积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陕西省葫芦丝巴乌协会成功举办的这场展演活动,必将会引发新一轮群众性的民族管乐发展热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