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优势 >> 正文 >> 正文

吹奏乐器基本技法百度经验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2/10/21
北京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竹制的,包括笛、箫、笙等。

(一)吹奏乐器的分类: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二)吹奏乐器的特色:   因为吹奏乐器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乐器极具个性化,其种类和音色丰富多采。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的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三)吹奏乐器的介绍:1:箫(1)箫的由来:   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逐(加竹头),逐(加竹头)是从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到中原地区的,最初只有四个按孔,西汉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在背面加一孔,才有了五个按孔。晋代乐工列和在公元前年左右所吹的笛(箫),已有六个按孔,与今天的箫差不多。在唐代有一种称为尺八的吹管乐器,形制与今天的箫相似。(2)箫的组成结构:   箫为竹制的吹管乐器,直吹,按孔为前五后一,上端开一吹孔。(3)箫的演奏形式:   箫的音色圆润、柔和,用于伴奏、合奏和独奏。2:笛(1)笛的由来:   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传入长安,后流行于全国,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笛称之为横吹,在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胡笛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代始有横笛之名。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2)笛的组成结构:   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面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多用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等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能吹出两组多一点的音。前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明清以来,笛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分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与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两种。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邦第一主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强(昆曲)而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3)笛的演奏形式:   竹笛竹笛的发音清脆嘹亮,充满活力。特别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领奏。笛子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很强,是我国吹奏乐器中一件重要的乐器。笛子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风格、情绪的乐曲,可独奏、重奏与合奏。在西洋乐队中,有时作为色彩乐器,可获得独特的效果。梆笛(短笛)发音高亢奔放,音区较高。曲笛(长笛)发音优雅润厚,音区一般比梆笛低四度。笛子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华摄(又叫打嘟噜、滚舌,颤动舌尖而发出的震音)滑音(有指滑、气滑两种,指滑音幅度大)剁音(用急速、大幅度的指滑音造成的强音)历音(大幅度的顺音阶而上或下的装饰音)叠音(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的短而轻的倚音)打音(本音吹出后的上方二、三度短而轻的装饰音)颤音、吟音(或称揉音)吐音(慢速的吐音是使旋律或长音断开、快速吐音有单吐、双吐)等。(4)笛演奏的代表作品及人物:   常奏的笛子曲有:《鹧鸪飞》、《三五七》、《早晨》、《姑苏行》、《喜报》《今昔》、《帕米尔的春天》、《荫中鸟》、《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百鸟引》等。3:唢呐(1)唢呐的由来: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2)唢呐的组成结构: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木质圆锥体,共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3)唢呐的演奏形式:   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运用的地区和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派。男派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派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4)唢呐演奏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百鸟朝凤》4:管子(1)管子的由来:   管子流行于我国北方,古称筚篥或觱篥。约于公元-年(隋)由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中原。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筚篥都是十分重要的乐器。唐代,随着音乐文化的东渐,他也传入朝鲜、日本。今日本奈良正仓院中仍珍藏着唐代的筚篥。宋以后,流入民间。现主要在我国北方民间流行,南方主要在广东、福建一代使用。(2)管子的组成结构:   管子为木制,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解放后,管子的制造和吹奏技术都有了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二组又六个音,加键管都能演奏十二个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目前在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3)管子的演奏形式:   管子的声调高亢,音质坚实,近人声,管有双簧哨子(芦苇制)和杆子(多用红木,也有用铅或锡制成的)两部分构成,杆上共八孔。另外,还有一种两只管子并列吹奏。称为双管。管子的演奏技巧与唢呐大致相同,但其勇气较唢呐吃力。管子因为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队中常常用以领奏。(4)管子演奏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江河水》原名《江儿水》后还有改编为二胡曲,也很动人。

5:笙(1)笙的由来:笙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国乐器。作为中国古老的簧s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公元前--前)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鹿鸣)的记载。《尔雅·释乐》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到战国、秦汉,笙作为重要的乐器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十三簧。唐代有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宋元丰三年(公元年),杨杰记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二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笙至和。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2)笙的组成结构:   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解放后,笙类乐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及扩音笙、中音抱笙、键盘排笙等,形成各音区的系列笙的建制,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笙的形制主要由笙斗、笙管、笙簧三部分组成。笙斗有方形、圆形两种,上插笙管,并通吹口。笙管多为竹制,现为铜质。吹奏者将气流吹入笙斗,通过笙管是笙簧振动而发音。(3)笙的演奏形式: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音量较小,变化幅度不大,而色泽明亮。笙能吹单音,也能吹和音(二至四音),最常见的是平行八度、四、五度、有时也能吹奏三度或和弦。故笙大多常用来为唢呐、笛子伴奏。或在乐队中作溶合剂,调和各族乐器的音色,饰润、软化某些独奏乐器的个性。笙的独奏曲业有很大发展。(4)笙演奏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凤凰展翅》(胡天泉)、《草原骑兵》等。6:芦笙(1)芦笙的由来:   芦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常用的簧管乐器。西汉初即已出现。(2)芦笙的组成结构: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的笙斗中,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篾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解放后,对芦笙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的问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乐曲。(3)芦笙的演奏形式:   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7:排笙(1)排笙的由来:   排笙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2)排笙的组成结构:   排笙有三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吹气。(3)排笙的演奏形式:   排笙的30个管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是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8:巴乌(1)巴乌的由来:   巴乌为云南地区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使用的单簧吹管乐器。(2)巴乌的组成结构: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3)巴乌演奏的形式:   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9:埙(1)埙的由来:   埙作为吹奏乐器。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2)埙的组成结构: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3)埙的演奏形式:   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在指法上有颤音、打音、抹音等技巧。九孔紫砂陶埙已在今日中国民族乐队中普遍使用。10:葫芦丝(1)葫芦丝的由来:   葫芦丝是流行于云南地区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2)葫芦丝的组成结构:   葫芦丝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3)葫芦丝演奏的形式:   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