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红网
夕阳无限好。然而,人到老年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渐渐凋零。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前,朝夕相伴的亲友相继离去,会留下深深的伤痛和空虚。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亲友接连凋零留巨大悲痛
最近几年,亲友凋零的伤痛,一次次打击着北京67岁的陈杰。陈杰是家中独女,父亲早逝。退休前,她和丈夫离异,一个人到了海南三亚。在那里,她结识了好友张淑兰,两人结伴养老10年。年到年,母亲和好友先后因病去世,令陈杰陷入巨大的伤痛之中,“世界上最亲近的两个人走了。我回到家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走出去没有可以陪伴的人”。
年纪越大,承受亲友离世带来的打击,可能就越多。江西赣州83岁的张德高爱打门球、乒乓球,有一帮球友,很多是自退休后就跟他在一起玩的。这两年,他的一些球友陆续去世,“参加完一个球友的追悼会,还没组织活动,医院病逝了……”多年好友接连去世,让张德高难以接受,“参加追悼会,几个老人聚在一起,相顾无言,只有泪盈眶”。伤心加上思念,让张德高很难走出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再参加球队活动,“怕好友一见面就情绪崩溃”。
替好友把葫芦丝班办下去
逝者长已矣。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只有好好活着,才是对逝去亲友最好的告慰。那么,该怎么走出亲友离世的伤痛呢?对这个问题,湖北武汉72岁的刘福康的回答是:替亲友完成遗愿。
去年3月,刘福康认识51年的好友刘武陵去世了。刘福康和刘武陵是老同事,年轻时,两个人兴趣爱好完全一致,形影不离;各自成家后,两人也住在同一个社区,经常相聚。退休后,刘武陵自学葫芦丝,在社区组建了一个葫芦丝班,无偿教街坊邻里。作为好友,刘福康组建了一个唱歌班,但经常来支持刘武陵的葫芦丝班。去年3月,刘武陵的身体突然出现状况,行动困难,而孩子远在国外,照顾不过来。刘福康每天去看望,帮他翻身、擦拭身体、洗脚。半个月后,刘武陵去世了,刘福康悲痛不已。
刘武陵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他的葫芦丝班,担心它会解散。刘福康决定化悲痛为力量,替好友继续将葫芦丝班办下去。他重新学习乐谱,找到原来葫芦丝班班长继续组织教学……如今,刘福康很好地替好友完成遗愿,心里很安稳,也很欣慰。
结识新朋友,寻找新乐趣
“对亲友最好的纪念不应该是持续悲伤,而是告别之后继续快乐向前。”湖南株洲78岁的陈修文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陈修文喜欢旅游,这几年不少亲友相继离世,能够一起出游的人就越来越少。但是,陈修文没有停下旅游的脚步。他时常参加一些周边游的团队,主动给大家拍照,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此外,他还在公园参加合唱团,去老年大学学书法。“总不能活得越久反而越悲伤吧,我喜欢结识新朋友,寻找新乐趣。”陈修文说。
上海82岁的朱妹妹对此表示认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朱妹妹周围的亲友越来越少。为排解孤独,她加入辖区的“孤独热线”,成为一名志愿者,与一位年龄相仿的阿婆成为“话友”。朱妹妹说,这个阿婆终生未婚,常年闭门不出,结对之后,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姐妹。在朱妹妹的影响下,这个阿婆也走出家门成为一名心理志愿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