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八上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实用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5/4/8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5/5429163.html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独奏版)04:39来自初中语文优秀实用文档

从小到大,马云所经历的失败记都记不清楚。小学考重点中学,没有考上;大学考了三回;当年找工作被拒绝过三十多次;去肯德基

应聘,24人收下了23个,他是唯一一个被刷下的……但马云不气馁,他凭着韧劲和愈挫愈奋的精神,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缔造了国内互

联网行业的诸多传奇。

北宋的苏轼也是一位能从容面对磨难的人,他多次被贬,但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今天,让我们回到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夜,一起去探析这位文人的精神世界。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品味精炼的语言,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元丰二年(年),苏轼被人举报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幸得太皇太后干预、大臣章惇等力挽,被囚禁天之久的苏轼免除死罪,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年)赐名承天寺。

怎么把握景物描写

(1)明确描写对象;

(2)描写对象有何特点;

(3)运用什么写法:①修辞手法②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③动静结合④虚实相生⑤白描手法⑥感官角度⑦观察角度⑧描写顺序……

(4)所抒情感:以景衬情:①以哀景衬哀情;②以乐景衬乐情;③以乐景衬哀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u欲:想要户:门

u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

u遂:于是、就亦:也

u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u步:散步中庭:院子里

u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u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是“步”的状语)

2、一词多义

者(1)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2)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示停顿)

3、古今异义词

(1)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2)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

(3)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4)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闲人(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6)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明确:苏轼与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夜景色。

2、面对良辰美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文眼是哪个字?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眼是“闲”。

3、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三层,每层的意思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层(前三句):记叙,寻伴夜游;

第二层(第四句):描写,庭中月色;

第三层(后三句):抒情、议论,月下感叹。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月色(月光)。

1、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想脱了衣服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

明确:月色入户。

2、“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入”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3、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确:运用比喻,把院中的“月光”比作“积水”,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从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这个写景句点染出一个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怎么运用动静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

明确:“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怎么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

明确:“竹柏影”是实写,表现月色之浓。积水和藻荇是虚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月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8%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