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的竹笛队火了。90后音乐教师肖惠文带着学生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竹笛,笛声回荡在竹林里、山泉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肖惠文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推广器乐进课堂而开设的竹笛演奏课。
29岁的肖惠文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初中起就跟随国家一级竹笛演奏员学习竹笛。从梦想着成为一名竹笛演奏家,到渐渐对音乐教育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惠州市做过小学音乐老师,回到家乡后,肖惠文考入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成为这个乡村小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职音乐老师。
肖惠文说,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学习乐器的机会十分难得,为了顺利开课,他联系了竹笛制作非遗传承人,获捐支竹笛。从去年10月22日开课以来,已经有两百多个学生能吹奏简单的乐曲,现在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竹笛队已有41名学生。
对于开设竹笛课的初衷,肖惠文表示,他想让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给他们一点音乐启蒙,“只要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曲子,能够吹奏出来,就足够了。”
“在农村有一个学习乐器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新京报:你们为开设竹笛课做了哪些准备?
肖惠文:教育部在推广器乐进课堂,我本来打算用难度较低的竖笛或葫芦丝进行乐器启蒙教学,后来还是换成了表现力更丰富的竹笛。
难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竹笛,又不想增加农村孩子的家庭负担,于是我联系了竹笛制作非遗传承人丁志刚先生。丁志刚先生免费为我们提供了支竹笛,有了这些竹笛,才有了竹笛教学的条件。
新京报:同学们对学习竹笛有何反应?
肖惠文: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在音乐课上可以接触到竹笛,我会在课堂上讲一些竹笛的基本知识,有的同学喜欢,有的不喜欢,目前还是以兴趣为主,想深入学习的同学可以报名竹笛兴趣小组,现在我们竹笛队有41名学生。在音乐课的竹笛普及教学下,已经有两百多个学生能吹奏简单的乐曲。
新京报:学生家长对孩子学吹竹笛是什么态度?
肖惠文:家长会担心吹竹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这也是情理之中。我教导学生,竹笛要学习,文化课也要学习,吹竹笛和文化课应该是相互扶持的。比如说,你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提高反应能力和记忆力。如果学习成绩下降了,那说明在竹笛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过多,我会给他们拉慢一点进度。目前家长都很支持孩子学吹竹笛,家长也觉得在农村有一个学习乐器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新京报:竹笛队暑期集训是怎么安排的?
肖惠文:暑期集训一共十五天,为了参加泰和县竹笛比赛。学生们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晨练,写一会儿暑假作业后吃早饭,九点开始正式的竹笛训练,大概到十一点结束,下午再继续训练。暑期集训的内容不光是竹笛教学,还包括音乐欣赏,我会给他们放一些交响乐的视频,教一些乐理知识,课程结束后还会组织课余活动,大家一起玩耍。
孩子们对暑期集训的积极性很高,除了竹笛队的41个人,还有七八位同学自愿报名。家长愿意孩子的暑假生活更丰富一点,孩子们也喜欢和好朋友一起玩,再加上竹笛队最近被频繁报道,孩子们也想拿出一个好成绩给大家看看。
新京报:你还在学校开设了竹笛制作工作室,后面会开设制作竹笛的课程吗?
肖惠文:中国竹笛文化不光是竹笛演奏,还包括竹笛制作。如果学生在学习竹笛演奏的同时,也能够制作竹笛,了解竹子是怎么一步一步做成笛子的,懂得其中的工序和艰辛,他们会更珍惜手中的笛子。我希望孩子们五年级开始学习竹笛制作,到六年级每个同学都能拥有一支自己制作的笛子。另一方面,竹笛制作这个行业,对于农村孩子也是一条出路。
新京报:在你看来,在农村小学推广器乐的困难在哪里?
肖惠文:第一是缺乏具备器乐教学素质的音乐老师,第二是乐器资源不足。虽然教育局每年会拨款购买一些教学乐器,但很少有老师会教学生学习这些乐器。因为乡村小学教师资源不足,一名老师往往身兼数职,在保证文化课成绩的基础上再去钻研怎么上音乐课,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没有人支持很难坚持下去。
我原本还兼任数学老师,我们校长很重视素质教育,他看到我是真的很喜欢竹笛,就接替了我数学老师的工作,分担了我的教学压力。
“推广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新京报:你是怎么开始学习竹笛的?
肖惠文:五六岁的时候,我看到外公吹竹笛,挺感兴趣的,就尝试着吹一些简单的曲目。后来,跟着吉安市歌舞团的竹笛演奏员学习过一段时间。初一后师从国家一级竹笛演奏员涂传耀老师,中考时选择走艺术特长生路线,就一直学竹笛到高考。
新京报:学习竹笛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肖惠文:中学六年里,我每隔两周就要从吉安坐火车去南昌找涂老师学竹笛,对我来说,这是学竹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早上八点上车,四个小时后才能到南昌,当天去当天回,一个人一天坐八小时火车觉得特别煎熬。
我家条件不好,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而是一次一次地交。每次去上课前,父母会给我二百五十块钱,其中二百块钱是一个半小时竹笛课的学费,四十块是来回的火车和公交车车费,再加上十块钱的饭钱。每节课我都想尽可能多学一些,私下加倍练习,这样下次上课的时候我才能比上一次进步更多,也能节省学费。
从高中开始,我每天练习吹竹笛两个小时,但我没觉得枯燥,更从来没有想过中途放弃。我的父母一直在尽力支持我,为了给我省出学竹笛的钱,父亲还把烟戒了。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新京报:你为什么没有从事竹笛演奏工作,而是成为了乡村小学音乐老师?
肖惠文:我以前也有成为竹笛演奏家的梦想,高中时去考过武汉音乐学院,因为太紧张吹错了落选。最后我考到了惠州学院学艺术表演,但我们学校没有竹笛专业,也没有演奏的氛围。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当家教教竹笛,赚点生活费,慢慢地我觉得教学生也是很有意思的,于是我对教育产生了兴趣。
大学毕业后,我在广东惠州市做过小学音乐老师,回家乡后考到了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家庭条件也不富裕,所以回到农村也没有什么落差感。
新京报:当上乡村小学音乐老师后,你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肖惠文:我觉得推广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能体现出我的价值,我打算一直做下去。而且,学校和孩子们需要我,农村的孩子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学习乐器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更珍贵。
新京报:你家人对此是什么态度?
肖惠文:我父母很鼓励我做这件事。看到最近的报道后,母亲给我发了一大段激励我的话,说为我感到自豪。我听了很感动,从小到大他们都没有这么激动地鼓励过我。以前我经常参加当地举办的竹笛演奏比赛,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他们都是鼓励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其实我很想看到父母因为我获奖而开心,那时候我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新京报:最近很多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