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图片 >> 正文 >> 正文

我的那些爱好听音乐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2/12/17

和音乐是什么时候结缘的?好像记不清了

小学的时候,音乐课一直是语文老师来上。能碰上会唱歌的老师就是我们的福气,偶尔老师会一句一句教唱电视里的流行儿童歌曲。因为太渴望这样的学习机会,所以每次老师教唱的时候都正襟危坐,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会了,就在上学、放学路上一路唱着,觉得老师教的歌简直就是天籁之声。

曾经遇到一个老师,是下乡知青。不但能教我们唱《小草》,还能带我们跳《娃哈哈》。记忆中那是跳的第一支舞。现在看来它甚至都不能称作标准意义上的舞蹈,应该是简单的几组动作组合。没有配乐,歌曲也是我们自己唱的。可是在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想起它,就想到了快乐的童年和如花的笑颜。

上了师范才接受到了正规的音乐教育。为了培养一技之长,父亲曾经买了一架电子琴,为我请了专业老师来教授。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可惜自己很不懂事,在老师那里只上了几节课就再不愿去了。后来说是自己练习,其实手指在琴键上,心却早溜号了,学琴不了了之。再后来,父亲又买了小提琴让我学,可惜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前两年心血来潮想学习古筝。借了同事的古筝,买好了拨片、调音器和谱架子,可是上了一节课就觉得下不了这功夫。古筝依然在墙角沉默,而我的雄心壮志早已烟消云散。后来还吹过葫芦丝,找老师学习已经很容易了,而我却再也不敢下决心了。

学乐器未果,但和音乐的关联却越来越紧密。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音乐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跑步的时候听,开车的时候听,看书的时候听,写文章的时候听,就连干家务活,也离不开它。感觉生活于它,就像做菜离不开盐一样,缺了,生活就显得寡淡了。

因为没有专业的耳朵,我听不出音质的细微区别,也听不出明显的走音,更无法接受宏大的交响曲,所以我只敢说听,绝不能算欣赏。

最早听音乐,喜欢劲爆的曲子。那些越是节奏明显、歇斯底里的曲子越对我的口味。可能真的是年轻,觉得动感代表着一种生命的悦动和狂欢。还记得曾经十二点去迪厅蹦迪,疯狂到午夜四点还觉得意犹未尽。而现在,这样的曲子绝对是要被屏蔽的次品。

随着年龄增大,慢慢开始喜欢舒缓、轻悠的曲子。无论歌曲还是纯音乐,只要一听倾心,就要收进我喜欢的音乐,反复听。有些曲子,甚至听了几年都不曾删去。

曾经有段时间,读了几本禅宗与佛道方面的书,竟然喜欢上了《金刚经》和《心经》,最妙的是王菲的诵读,空灵的声音很容易让听者内心宁静。于是在喜马拉雅上下载,跑步和看书的时候都单曲循环播放,听了好久都不觉得厌烦。

因为儿子的缘故,一直很喜欢听不懂的英文歌曲。音乐是我和儿子交流的另一种方式。虽然有代沟,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有相同的审美,比如他喜欢的英文歌曲,在我来看,的确都如天籁之音。于是,只要他在家,平板就会放音乐,而这,恰恰也是我喜欢的。对我和儿子来说,这样的氛围也应该算是一种幸福吧。

相比于音乐发烧友,我的听显得太低廉。播放器除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就只有MP3了。仅有的几个耳机还是买手机附带赠送的。用儿子的话来说:这简直不能叫耳机,好音乐都会被这样滥的耳机糟践了。

结婚的时候家里曾配了不错的音响和功放,这在那个年代算是高配了。周末干家务的时候会用音响听音乐。后来,搬家的时候因为不时新就都收拾起来了。

买了笔记本便开始用笔记本听,于是只要笔记本打开,音乐就会准时响起。不过,懂音乐的人都说,笔记本是最没品的播放器。

再后来,换了OPPO手机,都说这个牌子的手机播放出的音乐音质很好,就改用手机听了。不过好不好真的听不出来,就是觉得更加方便了。

前段时间,耳机坏了。想网购一个新的,儿子建议:耳机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宁可一口气买个好的,听音乐耳朵舒服,心情也会更加愉悦。我看了看,不懂,到现在也没有剁手。

即使没有高品质的播放设备,音乐在我依然很美好。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挑剔的耳朵也是一种幸运。

说不清听不懂音乐的我,怎么会如此痴迷音乐。

看书的时候,放一曲音乐,就觉得文字也变得活色生香了。一坐上车,必须放音乐,感觉这才是速度的绝配。写字的时候,也必须有音乐,如果没有,字就少了几分墨香。就连干家务的时候,也要听着音乐,整个人才不会觉得累。

音乐,可能就是女人出门时要涂的那一抹唇彩,一身新装搭配的那个撞色的手包,是雪人用来做鼻子的那一根胡萝卜,是荷塘里亭亭玉立的那支夏荷。

没有音乐,日子依旧过着。可是那种晦暗和波澜不惊,却总会让过日子的人想要厌弃和逃离。

于我而言,音乐是生活的点缀,更是生命的润滑剂。我是个好静的人,但太安静又会让人忘记了存在。于是矢量乐音流淌在生活里,才会不时的提醒:当下即是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