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9月18日电(记者张子琪周喆)即将退休之际远赴青藏高原支教,支教结束后再次来到青海,年近60岁的赵兴洲坦言:“我放不下这些可爱的孩子,想为他们再做点什么。”
赵兴洲是上海市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的老师,年,他参加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对口援青支教工作,来到海拔约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在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圆满完成后,年9月14日,他再次启程,回到任教学校。
“十年前,有一次去云南支教的机会,由于学科限制,我没能参加。得知这次不限专业,就义无反顾地报名了。”赵兴洲说,自己前来支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圆梦。
在高海拔地区工作,首先要过身体这一关。他没有被高寒缺氧的气候吓退,努力克服高原反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给孩子们展现最好的一面。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支教期间,他从生物老师,转身成了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的“音乐启蒙人”。虽然一直教生物,但赵兴洲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自幼学习音乐,唱歌、演奏、作曲、指挥都不在话下,还曾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获奖。这次来青海,他想当一名音乐老师,让高原大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魅力。
他担心学校没有乐器,出发时随身携带了一把二胡和葫芦丝。来到学校发现一间闲置的音乐教室里配有大提琴、小提琴、小号、钢琴、电子琴等多种乐器,但令他吃惊的是,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学生们也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
看着年久失修,缺少配件的乐器,赵兴洲心中一阵酸楚,他独自一人把乐器修理了一遍,一周后,音乐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钢琴声。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藏族,他们在歌唱、舞蹈等艺术领域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很多孩子也没有接触过乐器,真的非常可惜。”他说,第一节音乐课上,孩子们纷纷涌上前去“研究”乐器,一双双天真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
赵兴洲在一次果洛州教育局召开的座谈会上了解到,果洛州的学校大约有60名音乐老师,其中只有12名是音乐专业。他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为这里的孩子们学习音乐打下基础,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音乐!
从最基础的乐理开始教起,他编写汉语课件,教孩子们识谱、节拍、乐器。13岁的丹增更宗从小喜欢唱歌,她告诉记者,去年得知学校即将开设音乐课,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很兴奋。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学习基础乐理和电子琴弹唱,进步飞快。去年,她还在县里的歌唱比赛上获了奖。
丹增更宗说,赵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教他们弹唱,家里也为她买了电子琴,“将来想考一所音乐学院,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赵老师的音乐课是学校的“热门课程”。有一次,赵兴洲给初二的孩子们上课,初一的学生放学早,他们就围在教室门口听讲,学生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越发浓厚。
每逢周末,赵兴洲还去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义务教师”,为本地教师、大学生、机关干部等音乐爱好者答疑解惑,他常说:“在宿舍也是休息,还不如把时间留给需要我的人,多教他们些知识,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种想法。”
再赴高原,心存梦想。年暑期,赵兴洲回到上海,一年的支教任务已完成,但他却心有不甘。“还有多天,我就要退休了,退休前我还想再去青海,见见这些孩子们。”赵兴洲说。
9月16日,赵兴州抵达久治县民族中学,刚到校园,正在上体育课的丹增更宗看到老师,飞奔而来,“赵老师答应我们,暑期过后他还会回来,他没有食言!”孩子们都开心地跑来向他问好。
一年时间,赵兴州和同事谱写了7首乐曲,有的讲述着援青干部的平凡往事,有的饱含对青海大地的热爱眷恋,还有一首专为久治县民族中学谱写的汉语校歌,名叫《神山的花园》。这些乐曲都被他带去了上海,分享给他的学生、亲友。
这次来青海,赵兴洲有个小目标,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在青海和上海之间搭一座“音乐桥梁”,把一些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带到上海去参演,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外面的世界,“通过教育引导,让他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有更多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