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艺丹图
受访者提供我是标题,点我点我循着一首悠扬的《笑傲江湖》的笛声,就走到了锦里的“民乐坊”前,苏方元正陶醉地吹奏歌曲。“我觉得自己乐感很差,拍子也不准,但笛声里有感情。”苏方元坐在锦里摊位的座位上,朴实地说道。苏方元说自己是个江湖艺人。当他少小离家,背着笛子边走边吹奏、四海为家的时候像一位侠客,吹奏的曲子里是民间艺人饱尝酸甜苦辣的心声。/苏方元与他的笛子/江湖手艺与音乐厅的演奏不同,它集制作、售卖、吹奏为一体,在苏方元眼中是项特殊职业。不像音乐会那么连续,民间的曲子随时可能停下来。如果有顾客询问,就只有打住。苏方元说,吹奏乐器的人不一定会卖笛子,但江湖手艺人样样会些。据苏方元所说,做笛子是的他家传手艺。这门制笛的技艺,还是他的爷爷从教功夫的师傅那里学来的。从爷爷传至父辈,再传到他这一代,如今他和弟弟各在北京、四川,共同守护着这门技艺。“那时候的日子还是苦”,苏方元坦诚说。农村土地一年四季旱涝难免,收成不稳定。制卖笛子有了额外收入,也能贴补家用。苏方元从7岁开始随父制作乐器,十几岁时已能独立制作乐器和吹奏,于是离开家乡“打街”,并以此为生。轰隆作响的火车能带苏方元去任何地方,踏过各地的山山水水。他用于行走江湖的家当不多。带上三把刀,分别用于削竹、转孔,刮青皮,在加一把尺子足矣。但背竹子却很是个体力活。/乌木笛子/竹笛/每要出远门,苏方元要去竹材市场扫两天的货,再拿回屋里处理一晚上,砍成一截截的竹子放进包里。90年代去北京的时候,他足足带了两大包,根竹子。晚上制作,白天“打街”售卖。日复一日。南方的乐器轻柔优美,而北方音乐则宽广大气。除了家传的笛子手艺,走走看看,苏方元也学会了箫与葫芦丝的做法,取南北方乐器之所长,他创造了“苏式笛萧”。/葫芦丝/笛声穿透力强,悦耳悠扬,但箫声则悲怆低沉,带着凄凉感。一根简单的竹子,钻上间距、大小不同的指孔和吹孔,经由吹奏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如此化自然之物为艺术的神奇魔术,十分考验一位制笛老师傅识别一根好竹子的“火眼金睛”,以及对竹子“调性”的确定。将适合做成A调的竹子,错误地做成了F调,其音色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玉娇龙轻步点在竹林之上对峙。青竹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竹子柔中带刚,在古人心中寓示着高风亮节,而将竹子经过蒸煮淬炼,将功夫倾注其中,又将成为笛子、萧等乐器。要制成尚好的笛子或箫,竹子是关键。四川盛产苦竹、在雅安、宜宾多有分布,紫竹却少有。苦竹适合于做笛子,而制箫则需要用紫竹。但不论制箫制笛,竹子以年份长远为贵。山间的每片竹林,所受阳光、空气、水分的不同,粗细、厚薄和长短皆不同。制箫的紫竹生长速度缓慢,竹制纤维细密,以十年竹龄为最佳。而制笛的苦竹生长速度相较更快,四五年即可。过于稚嫩的竹子制成的乐器,吹奏起来声音单薄,而经过风吹雨晒逐渐干涩的竹子,制成的乐器声音又会过于枯涩。箫对竹子的竹制纤维密度要求很高。一根竹子的密度以根部最大,而以顶端最小。箫的长度本就相较于笛子更长,截至一半,顶端的竹子却不可再用。因此一根竹子可以制成几根笛子,而一根竹子只能做成一根箫。对于怎么识别一根好的竹子,苏方元的方法是拿出砍刀敲竹子,嫩竹则只会“噗嗤”地响如果发出“吭吭”的响声,那就是竹制纤维细密的好竹子。/大头箫/好竹子找到了,但要将竹子制成笛子或箫,苏方元介绍说,要经过十七八道工序。从挖出竹子,到烤、刮皮、定调……打孔、打磨、上色、上漆等,每道工序都需要细心经营。其中烤和定调尤为关键。刚砍下的竹子纤维柔软,形态各异,而将竹子定型的过程则与淬炼钢铁无异。手艺人用双手收执竹子悬在烈火上翻来覆去地烤,等到竹子冒水蒸气,就将竹子放进中空的铁管将弯曲的部位扳正,再放入凉水中冷却,反复几次,直到竹子变得笔直。竹子从底部到顶部的内径大小有差异,而这相差的直径则成为它制成何种调性的关键。有经验的手艺人用两手的食指放进两端孔径,一估摸,这根竹子的调性就定下来了。一根笛子或箫的吹口、指孔的大小、间距、厚度和形状,以及乐器内堂的大小,都将影响吹奏声音的亮度、厚度和大小。手制的笛子指孔一般为椭圆形,因为椭圆形的指孔能让手指按得更实。当用车床钻出圆孔后,苏方元习惯拿出小刀再打磨一番。与箫不同的是,笛子上端需要贴上笛膜。笛膜来源于芦苇的内膜,用大蒜汁涂抹在洞口,再将笛膜贴上去可即可。除了常见的笛萧,在苏方元的乐坊中,还有一种“大头箫”,也称为南箫,源自福建。那是将竹子从土中连根挖出,再打磨根部。做出的箫吹奏起来声音更加浓厚悲怆。苏方元说,尚好的竹子难遇,遇见便是好运,那肯定要细心打磨做成精品。在笛子表面印上他“苏方元”的名字,那就是精品的保证。说起中国古典民乐乐曲,能让人想起香港武侠片里的江湖。在电视剧96版《笑傲江湖》中,日月教的曲洋和衡山派的刘正风本是正邪两派,却在临终前如好友般相聚。此时他们用琴箫合奏一首《笑傲江湖》,如打快板般轻快的音乐中,却有风穿竹林的急促、刀光剑影的闪烁,又有多少快意恩仇付诸东流水?轻抚古琴,颇有文人墨客的雅致;吹笛行走,则更像执剑穿过竹林的剑客。古典音乐中有高居庙堂供皇族飨宴和祭祀祖先,也有行走在田埂乡间的民间音乐。苏方元不无玩笑地说道,以前是江湖艺人,但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了。/与外国友人合影留念/如今他坐在锦里的小巷里,只偶尔随性吹上一首。少了驰骋江湖的自由,但多了份安居小巷的安稳。锦里摊位前的游客来往如织,苏方元信自吹上几首,引来游客的偏头观看,有人感叹一句“这位大哥长得真像腾格尔”,但苏方元只是沉浸在其中,对好奇凑过来的游客说上几句。“四川会做笛子的不多了”,苏方元直率地说道。他说自己虽不是学院派,但吹奏过的曲子,走过的路,作为一个江湖艺人,那也是够格的。苏方元回忆道,80到90年代,笛子在百姓中很受欢迎。因为休闲方式单一,五毛或一元的实惠价格,让百姓很愿意买一支笛子放在家中。90年代在四川凉山“打街”时,苏方元吹奏了一路,身后竟洋洋洒洒跟了20个人。因为手握笛子横吹的样子很潇洒,苏方元有时也能捕获少女的放心。他记忆很深刻,在年香港回归时,他在天府广场摆摊。广场内很多人聚在一起庆祝这个时刻,他的一大包笛子都售空了。/苏方元在夜市推销笛子/但如今,工厂机械复制的流水线生产,进一步挤压手艺人的生存空间,年轻人在现代发展中注意力的转移和生存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技艺在传承上的后继乏力。但老一辈人还在坚守着,苏方元很肯定地说,“我也算是给传统民乐做出了贡献”。决定继续做下去。他也坦诚,除了制作乐器,他也不会其它的事情。苏方元说,就是一块无色无味的木头,在唇边接触久了,也会有感情。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说明笛萧对他的重要,但他的确已经离不开它们了。如今他和弟弟一南一北地打拼,教给他们技艺的父亲也仍闲不住,时常去苏方元弟弟的店里,吹奏几声曲子过把瘾。对于“传承”,他也没有头绪。他乐于教顾客吹奏方法,为他们特意准备了指法说明书。来找他学习制笛手艺的人也不少,但都被他婉拒了。较为保守的他仍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他们能够拿起这份手艺,将其传承下去。但孩子们兴趣寥寥,这条路暂时不太明媚。如今苏方元在安岳县的房屋周围种了满满的紫竹,用于制箫。十年之后,那将是一片用于制箫的竹林宝地。/苏方元在老家种上紫竹/对于中国民乐乐器,苏方元爱得深沉且自豪,他说,“都说钢琴音调多,但其实中国古琴的音调还要更多”。他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比如“尺八”的制作。尺八是中国传统民乐乐器,据资料,它在宋代之后逐渐被箫、笛取代隐去,后东传入日本在其国土上盛行。如今,尺八在中国反而已成为生僻乐器,但近年来又迎来复兴。苏方元买来一支尺八,打算研究一下其做法,也投入在这股潮流中。苏方元最后为《蓉漂》讲了二泉映月的故事,北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时,二胡专业缺少原创歌曲,一位学生拉起了在街边听过的曲子,这才找到了已躺在病床上的阿炳。阿炳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中,但这首曲子原本没有名字。或许民间音乐就是如此,始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迎着微风和天边的夕阳,喜怒哀乐和晨昏四季都融入在这首曲子中。当乡间的泥路印上水泥,江湖手艺人也被钉在了城市街巷中。苏方元惋惜地说,现在的曲子好像确实不如以前的动听了。蓉漂问卷调查96编辑器苏方元这里需要文案Q:你是什么时候来的成都?A:年来的,89年攀枝花、凉山,71年Q:来成都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A:还是比较老实耿直,说不来笛子,会吹笛子,不会吹牛Q:你你最喜欢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么?A:夫妻肺片Q:你最喜欢去成都的哪个地方?A:原来喜欢天府广场,以前去,香港回归的时候,几十根都卖完了Q:你最钦佩的人是谁?A:我父亲,做笛子手艺好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A:做乐器的羡慕画画的,想有画画的能力,把自己定义成手艺人,西洋乐器冲击,地理,芦苇,古琴音比钢琴的多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A:逐渐弄个抖音,想把自己吹的留下来,吹的很好的曲子,很多就忘了,把以前的老曲子,《黄飞鸿》,抖音,比rap好听多了Q: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是什么?A:《中国流行歌曲集》,好几百首,01年代的书,解放后到年的歌都有,《战狼2》还可以,吴京是我那一辈的人,《流浪地球》Q: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A:在屋里锻炼,健身,烟也戒了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A:孝顺的人,其它啥都可以,对父母都不好的人,不会对你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成都?A:包容性很强的城市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A:比较随和的人,正能量,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