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端午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霍志荣迎来了轮休。医院(以下简称“市九院”)奋战49个日夜后,这一天开始,他将在隔离酒店度过两周的休整期。
鲜为人知的是,在很多人的视线之外,在东江之畔,东莞唯一的医院内,至今仍保持着一个收治新冠阳性病例的呼吸五区和一个用于治愈患者健康监测的普济四区,它们还在24小时运转。
比霍志荣早12天,5月25日,医院医院的15名医疗队员,在坚守了37天后已经开始轮休。因为工作需要,霍志荣多留守了一段时间。现在,他也可以和队员团聚了。
至此,东莞“02·24”疫情发生后,从东莞市属医疗机构抽调而来,整建制支援市九院、接管病区的医疗队,已经只医院接管的普济四区,呼吸五区的护士全部属于市九院,医院混编而成。
霍志荣忘不了,4月18日的出征仪式上,医院党委书记王厚强对队员们的深情嘱托,“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高质量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在市九院的每分每秒,他和队员一直牢牢记着这句话。
16名队员包括8名医生、8名护士,来自呼吸内科、中医科、骨外科、普外科、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儿童保健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疼痛科、急诊科等多个学科,医院精挑细选的骨干。
到了市九院后,16名队员接受了最严格的防护服穿脱训练和考核。第一天,很多队员培训完毕,回到酒店又连续练习了6个小时。4月19日下午,他们进入普济三区交接,4月20日正式开始工作。
5月3日,运转了整整62天的普济三区关闭;5月4日,他们转战呼吸五区。由此,他们成为和市妇幼保健院团队一样,是东莞“02·24”疫情处置中,在阳性病区和康复病区都战斗过的医疗队。
霍志荣被赋予重任,出任病区主任,东莞市“最美护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周菊出任护士长。能够真正直面疫情,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队员们非常自豪。
他们治疗的患者,年纪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2岁。针对儿童患者、年龄大、基础病多的患者,他们积极研究救治方案,特殊病例还要由市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会诊,使诊治更加精准有效。
周菊还记得,在市九院工作期间,病区里大部分是来自境外的病人,普济三区内进行健康监测的几名患者出现复阳的状况,让患者心情变得异常烦躁,对相关的一些规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个别患者甚至拒绝吃饭,要求让他们提前出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护师黄妙霞、五官科主管护师单妙仪对此印象深刻,“每次复阳,隔离时间都要重新算,对患者来说确实非常煎熬。”
肿瘤科护师凌智辉说,“住院时间一长,病人基本上都会焦虑,因为他们很担心费用,也担心未来生活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护士就要努力开导他们,多留意他们的情绪,这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为此,医疗和护理团队轮番为患者解释病情,从听取患者的故事开始,陪伴患者,逐渐赢得信任,了解到患者顾虑的来源主要是担心家人的健康,担心这段时间没有工作,收入受影响等。
在呼吸五区时,周菊每隔一天还会进入病区查房,她对所有入院三天的患者都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初筛评估,慢慢地,患者都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她,患者提出的疑问她都会及时回复。
周菊说,她非常庆幸自己曾取得过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这回派上了用场,“我们一起多方努力,帮助他们联系家人,在亲情的安抚下,他们的情绪渐渐稳定,终于愿意继续接受隔离治疗。”
呼吸五区一位70岁的老人出院前,写下了感谢信。她的病友说,她花了三个晚上,每天写到深夜12点,写了好几遍。看到老人微微颤抖的手,写满字的草稿纸,医护团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你比我亲人还亲,你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刻帮助了我!”一名患者发给周菊这样一句由衷的话语。这使医护团队深刻读懂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意:医病更要医心。
在市九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上班要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更大,下班后,只能呆在驻地酒店房间内,不能出门,不能回家,长时间和家人的分离,这对他们也是煎熬和考验。
出发前一天,神经内科主管护师李思敏的孩子下腹疼痛,查出突发肠套叠,而且套叠位置比较深,需要马上办理住院,那晚8点多,她把第二天出医院,在病房陪伴孩子。
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余钻控的丈夫是骨外科医生,出发前,她去看望80多岁的老母亲,却不敢告诉母亲自己接下来要去哪,她害怕身体不好的老人更加担心,家人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和关爱。
休整的这些天,医护人员仍经常和已经康复出院的患者联系。
那一天,给医护团队写感谢信的老人和周菊视频,老人高兴地说,“取下口罩的真实模样更美!”隔着手机屏幕,她坚持为周菊吹奏了一曲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周菊感动泪奔。
还有一位女孩,医院出院后仍然留在东莞,她说,东莞带给她太多美好的印象,她要好好感受一下。她希望,在东莞的病房外和医护人员见一面。这个约定,很快就能实现。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我就知道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