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会诗,诗作七言可联句,压平韵,一韵到底。史称“柏梁体诗”,柏梁体诗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也开始了押平韵的典范。之后的格律诗形成压平韵的规矩,也由此而来。
柏梁台联句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
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
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齿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从柏梁体联句中可以发现,很多汉字今古和异地读音,韵有很大变化。有些可能韵变声不变,有些可声变韵不变,有些可能声和韵皆有变化。比如“时”字,在汉武帝那时那地可能读“shai”,粤语中现在可能也还读“shai”,“时间”读作“赛干”。而“间”字的变化是声变韵不变。可能闽粤相对封闭,一直未受各朝代推广声韵读音的大影响,而中原地区受各朝代声韵推广的影响较大。
哪么,为什么喜用平声来押韵呢?因为相对于仄声而言,平声是强调和肯定声定,所以一句完整句收尾字多是肯定和强调的语调。
而且根据汉语的内在逻辑,奇数字句更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形,而偶数字句往往是一个词,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你来了。”是一个完整句。而“你来”或者“来了”,不是一个完整句,或只有主语,或只有谓宾。而偶数字句多半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只是词或词组。所以四言诗和六言诗,每句往往只有主语,而少了结语,这种只有词或词组的主语句,或者是并列的词组或者是承接的词组。更适合用来做连续的铺排,堆砌,或赞叹,或叙述,骈文美句中最多。偶数字句要用来表达一个有转承的完整句意,不如奇数字句,最多仅能表达一个相对的完整句意。例如“天上人间”,我在后面随便加一个不同的字,整句的句意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加个“异”字,变成“天上人间异”,加个“美”字变成“天上人间美”。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四言诗和六言诗逐渐减少,而五言诗和七言诗大行其道的原因。而奇数字句比偶数字句而言,句尾那个字受前面词或词组的束缚少,选择空间比较灵活,入韵选择空间也就更大,对整句意义更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这在格律诗固定的格律套路中,就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组合选择空间。这也是格律诗多为五言和七言的缘故。
古诗押韵很自由,可压平韵,也可压仄韵。句型结构不限,句数不限,上下句平仄对仗都不限。
而关于汉字的读音特点,还得慢慢道来。中国一直有统一的文字,秦以后,文字的写法也统一了,但各地方言却不同。把同样的文字,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读出来,那么你就听不懂。但把不同方言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写成文字,你是看得懂的。
但诗歌是要吟诵的,特别是格律诗有音律的平仄,更要统一确定汉字的读音,才能参照,更好的作诗或吟诗。格律诗兴起的同时,分解汉字声韵的大量《韵书》也随着出现,但各地制作的《韵书》相同字的确定音多有不同,后来官方也就根据使用广泛的《韵书》确立了推广的统一标准。
隋朝以后几乎各朝代都制作了统一推广的《韵书》。隋朝用《切韵》,唐朝又修编《唐韵》,宋时又重修《广韵》,金元有《五声集韵》和作元曲的《中原音韵》,明修《洪武正韵》,清修《佩文诗韵》,新中国颁《中华通韵》。各朝“韵书”虽然有后来的增补和差异,但诗词作者一直遵守韵的“平水韵”用韵规则。
最早介绍汉字读音的书是东汉末的《声类》,而汉字的四声调,据说是翻译梵文的时候,需要确定读音而发现了汉语抑扬顿挫的声音特点。
汉字的读音是由声和韵合读产生,并加入了声调,可以区分同音异义字。声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诗歌格律中,将四声调分为相对的两派,即平和仄,平声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而汉字的读音,中国各地方言差别殊异,特别是南北差异很大。南方多为强调肯定调,北方多为飘唱调。这种差异,在南北常见乐器的发音上也能体现出来,如北方马头琴清扬高亢,南方葫芦丝和芦笙醇厚韵深。如《青木林里青木央》这乐调,十足南方音调的代表。
汉字读音除了各地差异外,还有各朝各代的差异和古今差异。如古代“浪”“俩”难分,现在则分得很清。但随着各朝代统一“韵书”的先后不断推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
晋以后南朝齐“永明体”诗人,作诗讲究韵律平仄,讲究“四声”平仄,革除“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押韵押平声韵,在一个固定的规则中寻求相对的不同变化。“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样格律诗的刍形已经形成。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格律诗形成的前奏,是格律诗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到中唐时,随着韵书《唐韵》的统一推广和官方科举把格律诗纳入考题。在阅卷官员的挑剔下,格律诗完全革除“八病”,发展成熟定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