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这么一个病房,人们称它为死亡病房。
因为这里平均每隔两天,就会有一条生命离世。
附近的居民觉得晦气,在窗户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镜子,他们认为,镜子可以反光,可以把晦气反射回去。
《生命里》便讲述了发生在这个病房的故事。
“死亡病房”的真正名字叫“安宁病房”,这里收治的病人主要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三个月。
安宁病房是国内少有的临终关怀病房,它就像人间通往天堂的中转驿站,帮助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三个月、一个月、一周、甚至是几天……
这座病房,记录了一个个生命的消逝。
鲁胜兰,68岁,乳腺癌晚期,仅仅剩下一个月的生命。
她来到这里的原因是:“不想死在女儿家里”。
她是一个豁达洒脱的病人。
来到安宁病房,并没有因为恐惧死亡,情绪消沉,也没有因为临床病友去世,而倍感压力。
聊到生死问题时,她总是很平静。
她说她曾想过自杀,因为舍不得孩子,便放弃了,选择坚强地活下去。
她很健谈,经常会与护士聊起年轻时的事。
支援边疆,年少离家,中年返乡……
作为上个世纪支援新疆建设的上海人,她总会说起这段背井离乡的经历。
“过了南京以后,我觉得像魂没有了,平时妈妈,妈妈地叫,那时叫不到了。”
“回上海,那时候看到火车,那个心情,真的是说不出来的。”
新疆对于当初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但她回忆起新疆时,说的却都是新疆的“幸福”。
“瓜果,真的,我回来好几年,都不要吃上海的瓜,那边的瓜实在是好吃……吃那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不管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死亡,鲁胜兰都是豁达的。
她很坦然地看待自己即将消逝的生命,想在病房里安然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平静面对死亡的勇气。
陈晓军,一位中年父亲,他还没活到鲁胜兰儿孙满堂的年纪,就背负了要人命的癌症。
一切来得太突然,他都没想好怎样面对。
他总认为,“治一治就能下床走路了”,然而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摄像机记录下了他一天天接近死亡的状态。
刚入院时,他双手搭在脑后,与医生“讨价还价”,表示自己治一治就会好。
女儿给他刮胡子,他会对着镜头夸赞自己女儿孝顺。
随着病情一步步加深,他越来越削瘦,越来越虚弱,身体犹如被水泡过的枯木一般,黯淡,枯瘦,虚弱无力地瘫在床上。
他想把房子留给女儿,却连拿起笔完整写下名字的力气都没有。
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看到自己的女儿结婚。
“能把我两条腿站起来就可以了。能给我站起来……可能我还多活几年,多活几年的话,可能我能看到小孩成婚,看到女儿出嫁,看到女儿婚礼那个场面,,就行了……”
和这位中年父亲一样,面对死亡,很少人能够云淡风轻,这个世界有太多可记挂的了。
87岁的吴留生,最大的心愿是回到自己儿时长大的故乡——浙江海盐。
虚弱的病体使她不能长途跋涉。
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故乡,是再也回不去了。
她的儿子来到浙江海盐,为她拍下了那里的一草一木。
吴留生看过照片后,安详地离世了。
沈和敏,另一位癌症患者,她想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希望可以帮助这个世上不幸的人。
朱慧芳,一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年迈母亲,想在临终前再见一见自己“走失”的女儿。
她们并没有吴留生老人那么幸运,直到离世,两人都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病房里有一位情绪不稳定的老奶奶,她记挂的,是自己的“老头子”。
老伴瘫痪在床,一个人生活在养老院里。
医院时,奶奶像个孩子一样不时哭闹,因为牵挂着自己的老伴。
护士知道后,告诉奶奶自己会去敬老院,帮她看望老伴。然后录了一段奶奶的视频。
视频中,奶奶说了很简单的一句话:“老头子,一个事情,吃,一个,睡。”
护士来到爷爷所在的养老院,想把奶奶的话放给他听。
爷爷的状态并不清醒,他显然已经听不懂护士在说什么。
医院后,护士对奶奶说,他现在很好,面孔白白的,胖胖的,就是不太会讲话,但手很有力气。
奶奶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开心地笑了。
这下,总算安心了。
在安宁病房,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救命的仪器,也不是缓解病痛的药物,而是聆听、陪伴、平静。
护士们与病人聊天时,总会轻柔地抚摸他们的额头、手指,看着他们的眼睛,像对待爱人一样,专注而又温柔。
他们会关心病人床前的盆栽,关心病人的宠物,关心病人的家属。
为了满足病人的临终心愿,打一个又一个电话,说服一个又一个的人。
除夕夜里,鲁胜兰的家人带着孩子,带着食物,在医院的病房里陪鲁胜兰一起过年。
沈和敏虽然没能实现“捐献眼角膜”的心愿,但剧主相信,她是在幸福中离世的。
她的病房,总是很热闹,会有跳舞的朋友给她送饭,会有丈夫陪她谈心,还在上小学的孙子也会不时来看她。
她是一个乐观的人,会开玩笑说:戴假发跳舞时,假发掉了不就露馅了。
安宁病房有一位叫汪明昌的老人。
对于死亡,他表现得相当坦然。
他进“病房”只有一个要求:体面、安详地离开。
他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把后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在病房里,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还经常与身边的人开心地谈论人生中有趣的往事。
他喜欢吹葫芦丝,阳光正好的午后,会跟着手机中的音乐,轻轻哼唱自己喜欢听的曲子。
有志愿者或者医护人员在的时候,还会拿出心爱的葫芦丝,为大家吹奏一曲。
在这里,他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护士张敏说: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
我们接受新生,也应该接受死亡,它们都是生命所必须经历的。
对于生老病死,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能让他们有尊严地、安静地去往另一个世界。
同样,还有我们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