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上海公园城市治愈退休焦虑的复兴公园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2/12/21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打开社交媒体,关于复兴公园总能看到这样的标签——“#假装在法国”“#市中心宝藏秘密花园”“#魔都免费拍照地”。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已逾百岁,每年春天,公园的玫瑰园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打卡热潮。

不过,和很多的城市公园一样,复兴公园的常客并不是游客,而是那些早已告别朝九晚五,进入退休生活的“银发一族”。其所在的黄浦区,更是上海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年末上海市各区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显示,黄浦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区的41.7%,换句话说,每10个人里面就有4个以上是退休老人)。

据相关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离退休人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甚至会引发疾病。

如何赶走“退休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公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走进复兴公园,与魔都最有腔调的阿姨、爷叔聊一聊他们的退休生活。

02:27

视频《魔都退休生活长啥样?来复兴公园看看这些高手》澎湃新闻记者王昱解说,李思洁拍摄/编辑(02:26)陈老师(71岁,原中学老师,退休10年):吹萨克斯不求档次,重要的是快乐

上午八点,整个城市才刚刚苏醒,复兴公园已经热闹非凡。

刚走进公园没多久,一首熟悉的《女儿情》立刻勾住了记者的耳朵,但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记者循着音乐声,走进了靠近大草坪的小树林。

树林里,好几位上海爷叔正在吹萨克斯,标配的西装、贝雷帽和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萨克斯,十分有腔调。继续顺着步道往里走,才明白高手远远不止“几位”——半人高的绿化带成了天然的隔音墙,每一个拐角里都有乐手,有的在吹梅艳芳的《女人花》,有的在吹《我的祖国》,大家互不干扰,沉浸演奏。

标配的西装、贝雷帽和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萨克斯。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关于复兴公园的乐器角,记者早有耳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兴公园曾有一个大型的手风琴角,巅峰时人数达到了上百人。但今天,手风琴的盛况似乎已经难觅。“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胡琴、笛子;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流行口琴;九十年代是手风琴,葫芦丝么,也有人吹过一阵子。”今年71岁的陈先生表示自己见证了上海公园里的“流行乐器变迁史”,而现在公园乐器的“新宠”正是萨克斯。

公园乐器角现在是萨克斯的天下。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上海现在吹萨克斯的,大概有30到40万人。”陈先生骄傲地说,“萨克斯上手快,一般零基础学两个月就会吹曲子了。当然你要吹得上档次,肯定要下功夫。”陈先生过去是一名中学老师,退休后开始玩起了萨克斯。而时光倒回20年前,美国萨克斯管巨星肯尼基的那首《回家》从太平洋对岸一直火到全世界,几乎出现在中国所有的街头巷尾,经久不衰。那时候,上海很多爱好者都喜欢聚集在黄浦滨江,沐浴在外滩霓虹灯光和徐徐晚风中,吹奏萨克斯。

陈老师(中)在指导学生。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退休后天天吹,没想到一吹就吹了十年,陈先生从黄浦滨江转战到复兴公园,自己玩不过瘾,还开展起免费的“教学事业”。而之所以选择复兴公园,一方面是离家近,另一方面这里承载着满满回忆。“我五六岁小的时候,复兴公园还有动物园,后来还建过游泳池、电马、冲浪船等等,这几年慢慢恢复它的老样子了。”

“我们那个时代,谈恋爱要是能来公园,就很享受了。”陈老师回忆道。

浪漫红叶下的萨克斯乐手。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同样,“萨克斯角”的学生大多也是老卢湾区居民,都是退休职工。70岁的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只要不刮风下雨,几乎天天报到。对于这样的“公园兴趣小组”,石先生向记者列举了它的五大好处——“无压力、无收费、无作业、无年限”。

“你看我退休10年,早上吃过饭后来公园吹萨克斯,中午回去睡午觉,晚上再来吹,基本上连电视都不看了。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一天就过得相当充实。”

陈老师说,对于他们这些退休老年人来说,萨克斯吹得“上不上档次”并不重要,练乐器的本质终究是为一份快乐和健康,“每天能练练肺,动动手指和脑子,舒舒服服,这样不是很好吗?”

站在池塘边的萨克斯乐手。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阿汤哥(72岁,原工商局职员,退休9年):人参汤太贵,请叫我“咸菜汤”复兴公园的特色是它的法式风情和中西合璧,而如今,它则多了另一种独特的人文风光——空竹、太极剑、沙球舞、扇子舞、交谊舞、合唱队、书法等等,你会惊叹魔都阿姨、爷叔的多才多艺,精彩得让人目不暇接。

更让人惊叹的是,每种才艺都合理地利用了园林结构,占有独一份的“小天地”,比如标志性的大草坪是空竹专用训练地;公园西北角的玫瑰园远离舞蹈队的大喇叭,适合舞文弄墨;水榭长廊的湖边小亭是留给扇子舞的阿姨们的。

每种才艺都合理地利用了园林结构,占有独一份的“小天地”。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复兴公园占地平方米的大型沉床花坛,是目前国内唯一典型的法式立体式花坛,草坪由外而内缓缓铺下,四组如意花型花带呈对称状,点缀在绿色地毡上,中央为喷泉。在花坛两边,有两条宽阔的法国梧桐大道,这里有阳光也有树荫,得到了“公园灵魂舞者们”的青睐。

大型沉床花坛是目前国内唯一典型的法式立体式花坛。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在广场舞大行其道的今天,上海的复兴公园却仍然是交谊舞的天下,这一点让人眼前一亮。男士潇洒自如,女士优雅娴熟,就算没有舞伴,一个人独跳也没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前,跳交谊舞的人也不少。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一个人独舞也没有问题。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大多数人或许只是玩票的性质,但有一个人绝对撑得起“复兴公园全能舞王”的称号——华尔兹、狐步舞、拉丁舞、牛仔舞、桑巴、恰恰、斗牛舞……在记者面前,今年72岁的阿汤哥展示了10个舞种,自由切换,完全不在话下。“我们跳舞,不是抱着摇一摇就算了,要有节奏、旋律和韵律。”阿汤哥说。

别看阿汤哥已经步入古稀之年,身材仍然保持得相当好,举手投足不但灵活,而且绅士优雅。

“我今天没穿舞蹈裤,不然腿部线条就更好看。”

今年72岁的阿汤哥,绝对撑得起“复兴公园全能舞王”的称号。他叫自己“咸菜汤”,意思是跳舞能保持健康,就算不喝人参汤,只喝咸菜汤,也能延年益寿。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年,阿汤哥跟着部队来到上海,因为在部队从事政宣工作,所以有了舞蹈的特长。退役后进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他说,那时候一天工作16个小时,周六还要“义务”加班,一点都不比现在“”的年轻人轻松,所以直到年退休后,才重新拾起爱好。“前几年上海市体育局倡导全民健身,号召全市老百姓走出家庭,到广场、公园去,正好我姐姐也在这附近的文化社区工作,所以为了帮助体育局普及体育舞蹈,我开始在复兴公园跳舞。”阿汤哥介绍道。

体育舞蹈,也叫做国际标准交谊舞。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阿汤哥说,很多人对“体育舞蹈”不了解,但其实它才是真正“标准化”的交谊舞。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形成了国际标准交谊舞,即“体育舞蹈”,并于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在,该运动已经发展成为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包括两个项群,十个舞种。练“体育舞蹈”有什么好处?阿汤哥开玩笑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医保卡不用了”。“颈椎好了,肺活量大了,精神好了,心情就好了。像疫情之前,我还经常出去旅游,到处跑。”

不管多大年纪,都要保持活力。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阿汤哥觉得,年纪大了并不可怕,身体机能的退化也是必然的,但如果“老机器”总不活动,自然生锈、报废得更快,到时候再贵的人参汤也不能延年益寿。“我这个人很实在的,以前工作太辛苦了,享受得太少,那么我现在把身体搞好,多活个几年,不就赚回来了吗?什么焦虑都没有。”

当然除了交谊舞之外,还也有其他的动感舞步,什么沙球舞、青蛙板舞,它们不追求技巧和动作的整齐划一,重在活力四射。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陈女士(54岁,建筑师,退休4年):人生就是升级打怪,老了也要继续升级相比较陈老师和阿汤哥,刚刚退休不久陈女士对“退休焦虑”的感触似乎更深。

记者遇到她时,她正刚刚过来,避开了最嘈杂的舞蹈区,在茶室附近找了一片小场地,为一天的运动做准备。而别看陈女士外表文静,她在公园常常舞枪弄棍,最擅长的是太极十三剑。

“以前我认为退休就是‘躺平了’,但反而日子过得越来越无聊,人一下子没有了目标,记忆力下降得也更厉害。”

“所以去年我到复兴公园,看到他们在这儿打太极拳,气氛不错,就决定过来试试,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学了两套拳两套剑了。”陈女士介绍道。

正在练太极剑的老人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陈女士在退休前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一个不折不扣的数理化学霸,大半辈子坐在办公室里,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没想到练太极把自己给“难”住了。“就觉得自己的四肢特别笨,一个动作都做不好,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你会明显发现身体协调性变好了。过去我的颈椎腰椎也都不太舒服,腿部的力量也比较弱,锻炼了以后,能量好像又回来了。”陈女士说。

陈女士的心态很年轻,谈话间时总能蹦出年轻人爱用的流行词。她认为赶走退休焦虑,锻炼身体虽然是必选项,但不是全部,还得有精神上的东西。用她的话说,退休后的生活也需要压力。

“压力能帮助人不断进步,就像爬山一样,不断有提升才是最好的状态。所以老了以后也要走出舒适圈,尝试以前没有涉及过的事物,像玩游戏一样打怪升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十八般武艺,因此坐在公园一角,晒晒太阳,静静欣赏,也不失为一种休闲的乐趣。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而除了自己的主动求知外,复兴公园还发挥着另一个重要的功能——社交。“以前年轻时候只知道埋头苦干,根本没时间去跟别人交往。反倒退休以后又认识了新朋友了,有五十多的、七十多岁的,大家在一起聊聊健身,分享家常,多了另外一种生活场景。”她分享道。

陈先生(73岁,原上海有色金属压延厂工人,退休18年):想唱就唱,退休生活不再寂寞

社交,的确是城市公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复兴公园里,许多运动项目也都是集体式的,大家一起运动,一起交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合唱队。

陈先生的合唱队在复兴公园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天早上10点钟,合唱队队员陆陆续续集合,每个人都拿着一本厚厚的乐谱,讲究一点的阿姨会从皮包里拿出折叠式的谱架,支棱好了,开始唱。

陈先生原是上海有色金属压延厂工人,年退休。他说,大半辈子忙忙碌碌,习惯了上下班的固定节奏,突然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生活一下子寂寞了起来。于是,他开始到公园走走看看。

据说光一个复兴公园,现在就有三个大型合唱团。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那时候公园里有健身操、打拳、舞剑,很多活动,还有一些人聚在一起闲聊,不过闲聊我不太去,很多时候都是发牢骚,负能量太多了。后来看见合唱队,本来自己也喜欢唱,就开始跟在后面一起唱。”时间长了后,陈先生开始挑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把乐谱抄写下来,邀请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来唱,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慢慢越聚越多,合唱队就是这样成长起来,“我们在复兴公园唱了十几年,一直都没挪过地方,歌谱已经出了8本,每一本都有首歌。”

陈老师的合唱团。年龄最大的张爷爷,今年已经90岁高龄。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合唱队的宗旨是“想唱就唱”。大家都是来自上海各地的退休职工,没有门槛,唱得好坏,也没有人评价。给合唱队吹笛子伴奏的张爷爷,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仍然精神矍铄,“每周学习一首新歌,生活就感到充实一点,还可以认识许多新的朋友,不会感到孤独。”

玫瑰花园一角的少女雕像。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手记一百多年里,复兴公园经历过许多变迁。上世纪六十年代,复兴公园曾引进30只旋转式电动马,安置在公园东南,成为上海公园中最早拥有大型儿童游乐设施的公园。

复兴公园还有过动物园,其历史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年,园内动物迁至西郊公园,复兴公园才停止饲养动物。

复兴公园在年建成上海市首个旋转式30座电动木马的电马场,那个时候,旋转木马被大家叫做“电马”。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对于上海人本地人来说,复兴公园一定是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但实际采访下来,许多被访者告诉我,在自己年轻时候,逛公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是因为复兴公园“老底子”是要门票的,对于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逛公园不是必需品。另一方面,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真正开始享受公园,几乎都在退休以后。

离开复兴公园前,记者遇见了传说中的公园名人——徐大爷。徐大爷近90岁高龄,据说曾是一位参与解放上海的老兵,他每天都会开着电动代步车来复兴公园溜达。他那标志性的电动车,一如既往地挂满可爱的毛绒玩具,顶端插着一面五星红旗。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公园免费开放是上海近年来持续推动的一项民生工作,目的是把更多公共场所、绿色空间留给公众。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消息,年1月1日起,上海植物园正式实施免大门票开放,上海座公园中免费开放的数量至此达到了座,占比97%。随着城市老龄化日趋严重,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更多森林类和综合性公园的免费开放,不仅为市民带提供更多休闲空间,也为城市老人的退休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幸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