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介绍 >> 正文 >> 正文

国内专家学者点赞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3/5/9

编者按:金秋十月同欢庆,福路中华葫芦颂。由扈鲁教授策划的“福路中华”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如期举行。音乐会以展示葫芦乐器和图腾为主线,以舞蹈、乐器、演唱等为载体,音色美妙的各种葫芦乐器配以优美的舞蹈,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世界多民族的风情与风韵,精彩纷呈又如梦如幻,多姿多彩且不同凡响,别开生面又独具匠心,余音绕梁且如痴如醉。通过直播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现将五位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汇编刊发,与广大葫芦文化艺术爱好者共勉。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东先生:

江东先生

无论从价值判断,还是实践理性审视,由年的“霓舞华声·最葫芦”到年的“葫芦里流淌出的乐舞”的艺术呈现,都是令人感佩的文化成就。葫芦文化作为人类根性的生命符号与文化象征,属于各民族日用而不知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扈鲁教授作为该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引领者,创造性的进行了原生-次生-舞台的三元文化结构搭建,这是对文化母体深层生命意识的激活与体认超越。这种学术与艺术、历史与时代的贯通融汇是非常可贵的,体现了一名文化学者深厚学养积淀之上的使命担当与人文关切。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这个系列展演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是自明的。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女士:

刘晓静女士

近期,看到由扈鲁教授创意导演的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成功举办,对此表示热烈祝贺!用葫芦乐器进行表演,我院曾有老师将其搬上舞台,但辐射到世界多地多民族,如此大规模强阵容地展示海内外葫芦乐舞艺术尚属首次。这次活动除现场直播外,还作为“学习强国”的学习内容连续半个月推送,实在令人震撼。

整场音乐会通过舞蹈、乐器、演唱等方式,集中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葫芦乐器和葫芦图腾符号,展现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从葫芦丝到架子鼓,从葫芦古筝到藏胡,从芦笙到马林巴,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葫芦元素的登场瞬间把观众的眼睛点亮。吹、拉、弹、唱,身动、手拨、指弹、唇响,表演者用不同方式体现了自身与葫芦乐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袅袅乐舞仿佛带着葫芦破土成长的清雅芳香,伴着葫芦藤千缠万绕的美妙姿态,将观众引入风土人情的异域之景。

葫芦从自然来到舞台,葫芦乐器从匠人手中来到表演者身边,幻化成一个个音符,完成了有形到无形、外界到内心的完美穿越。异域情调伴古典乐章,民族风情携传统曲艺,葫芦,构建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跨时空交汇的桥梁。乐舞中,灯光随韵律与乐风变换节奏与色彩,时而柔美轻缓,时而欢快雀跃,映照出台上一位位落落大方、动情忘我的表演者的气质与风采。衣香鬓影,缓带轻裘,从容儒雅,风韵犹存。

作为古今中外的初次登台,此次葫芦主题音乐会精彩绝伦,异彩纷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添上了华丽的一笔,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更大的出口,体现了策划者扈鲁教授跨越语言和国界、跨越民族和种族的博大艺术情怀。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创办人兼艺术总监和云峰先生:

和云峰先生(左三)

在与杜心乐老师的一次交谈中,得知扈鲁先生将要举办葫芦艺术主题的音乐会,听闻消息心生期待。后来有幸观赏了这场葫芦艺术盛宴,并惊喜的看到维吾尔族乐器都塔尔。我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介绍过此类乐器。这种传统乐器外形是个长柄的大葫芦,可用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维吾尔族人深爱这种乐器。音乐会节目《中外乐舞表演》中都塔尔演奏与舞蹈配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异域风情。使我想起费孝通老先生在80岁寿辰聚会上讲过的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一代一代的优秀人才,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大家共同和谐发展,就像扈鲁先生策划组织的音乐会中所展示的,土耳其卡曼贾琴,藏族扎木聂琴以及维吾尔族的都塔尔琴,在葫芦文化的凝聚下,各自展现着它们的魅力。葫芦文化博大精深,扈鲁先生鸿儒硕学,艺术造诣深厚,感谢他通过这种高质量音乐会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葫芦文化,了解民族艺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舞蹈教研室主任达哇卓玛女士:

达哇卓玛女士

藏族葫芦乐器扎木聂,藏语的意思是“悦耳的琴声”。扎木聂弹唱在藏族民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琴声悦耳独特、音色浑厚响亮见长,广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扈鲁教授年7月赴西藏拉萨开会时意外收藏了这把扎木聂,该琴共鸣箱呈半长柄葫芦形,形制非常特别,背面的图案是藏族的吉祥八瑞,中间是莲花图案,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特征,是葫芦乐器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

在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上,扈鲁教授选用了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器,“悦耳的琴声”与藏族舞蹈的水乳交融,民族特色与葫芦文化相得益彰,这是音乐会节目《中外乐舞表演——扎木聂琴》中展示出的精彩,其舞台效果也极具震撼力。扎木聂弹唱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时而圆集,时而散开,且歌且舞,变化无穷,充分展示了葫芦乐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场葫芦文化主题的音乐会,用丰富多彩的节目向世人展现了葫芦文化悠远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不仅拥有重要的乐舞观赏价值,更是让不同民族的葫芦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发扬,具有极高的民族学、艺术学研究价值。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剑锋先生:

李剑锋先生

与扈鲁老师结缘于葫芦,他学养深邃,大德无言,孜孜不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从大型《葫芦文化丛书》出版发行发布会上的“霓舞华声最葫芦”让葫芦“动”了起来,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上让葫芦“发声”,都充分体现了扈鲁老师对葫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执着的追求,特别是他对于拉祜族葫芦文化的弘扬更让我们深受感动。

本次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首次大规模的将拉祜族葫芦文化元素整合,以音乐、舞蹈等形式在祖国内陆呈现出来:音乐会中,舞蹈《快乐拉祜》热情喜悦的氛围引得现场观众手持葫芦沙锤一同拍手舞动,还有舞蹈《抢新水》、拉祜族代表音乐作品《婚誓》、芦笙舞《欢腾的野阔》等节目,都充分展示拉祜族——一个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积极乐观的独特拉祜葫芦文化,这令边疆少数民族深受鼓舞。扈鲁老师从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到每个节目的选排改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断修订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为了更深入地挖掘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他多次来我们澜沧进行实地考察,并自费购买了大量拉祜族葫芦乐器和服饰等,为了本次葫芦主题音乐会的成功演出,他还多次打电话联系我,分批次借用了我县文工团、文化馆大量的拉祜族服装,只为将最真实、最丰富多彩的拉祜葫芦文化艺术展现在舞台上。

我们感谢扈鲁老师这位拉祜族的好朋友!多年来,他为弘扬拉祜葫芦文化,在海内外奔走相告:他主持并完成了省部级课题“拉祜葫芦文化研究”,现在又联合我们澜沧县文化馆,共同申报了我县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项目“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无论是他组织策划的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还是联合我县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目的都是在大力弘扬拉祜葫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拉祜族是如何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又是如何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从而使大家走进拉祜山寨,助力拉祜葫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让澜沧“戴上葫芦帽,摘掉贫穷帽”,这就是扈鲁老师的拉祜葫芦情怀。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弘扬拉祜族传统葫芦文化,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在边疆文化工作的一线中,越来越理解扈鲁老师“斯文在兹”的使命感,也更能理解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境界与人生践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