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26日电题:“这里比‘老家’好玩”——贵州六枝特区搬迁小区暑期生活见闻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早上八点刚过,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民族手工艺创业培训基地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与平时不同的是,来“培训”的都是搬迁过来的孩子,最小的不到5岁,最大的也只有14岁。
“先挑几个绿色木珠串起来,再串几个红色珠子”“可以再选几种颜色”“这种黄色的、大一点的棉球也可以加进去,但不要太多了”……在基地老师韦厚珍的指导下,12岁的白恩其不到5分钟就制作了一条布依族风格的手链。
“这里比‘老家’好玩。”白恩其说,以前在“老家”,放了假除了做作业,还要到地里干活,班里的同学又住得远,很少有机会一起玩,“又累又无聊”。而现在每天都可以和很多小伙伴一起做手工,“充实,也开心”。
白恩其一家是年从“老家”落别乡木厂村搬迁过来的。每年暑假,她几乎每天上午都会和姐姐、妹妹来基地学手工,下午回家做完作业,再帮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手工艺课很受欢迎,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孩子主动来学。”韦厚珍是安置点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擅长布依族蜡染、刺绣。在六枝特区团委的组织下,每年暑假,她都会腾出场地和时间,免费为安置点的孩子教授布依族手工艺。
“孩子喜欢,我也开心。”在韦厚珍看来,这样的暑期班既能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有助于布依族传统技艺的传承,“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了解甚至喜欢上祖辈留下的技艺,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六枝特区团委副书记周琰琰介绍,为了让搬出大山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特区团委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载体,通过“青年之家”“青创汇”“希望工程陪伴项目点”“四点半课堂”等团属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一个安置点都有常驻的大学生志愿者专门做这些事”。
位于中心城区的聚福新苑是六枝特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来自14个乡镇的搬迁群众户人。记者见到陈李静时,她正和10多个小伙伴一起吹奏葫芦丝,满脸笑容,自信大方。
“完全变了个样子。”该安置点的大学生志愿者龙凤告诉记者,两年前,刚随父母从关寨镇搬迁过来的陈李静还很内向,胆小认生,不爱说话。年底,安置点的“四点半课堂”开设了葫芦丝兴趣班,陈李静也报了名。
“我会吹四首曲子了,‘六一’还上台表演了呢。”陈李静说,她很喜欢葫芦丝,放暑假后也会经常和小伙伴到安置点的活动室排练。
“多一种兴趣爱好、多一项技能特长,就可能会多一些快乐和自信。”周琰琰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极大改善了孩子的就学条件,但陌生的环境也给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挑战,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