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道的宁波象山人,年初中毕业就到宁波求学。到现在的常住宁波基本已是18年了。离开宁波去师范读书前,我连简谱都不认识。读书的学校里有第二乐器的选择,若不是笛子的价廉也不会成为我的选择。
年大学毕业,就职小学,教过三年语文,做过班主任。哪怕是后来做过长达八年的小学音乐专职,也是业务能力平平,区区街道级的水平。若不是,我一心想着吹笛、教笛,恐怕也就没了后来的宁波许多因我而起的竹笛事件了。
年,我在业余时间带了不少竹笛学生(非我就职单位学生)。恰巧,象山县文化局举办第一届“器乐比赛”,虽有“户籍”上的限制,但因为审核并不严格,我的四个宁波学生顺利体验了一把“比赛”的乐趣。当然了,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全部都被淘汰了。我本就是抱着“搅局”和“踢馆”的心态让学生参与比赛的。各中利益关系的群体,当然不会给你半点出头的机会。
比赛结束后,和孩子们一起合了张影。
左起:张峻滔、陈可人、邱丰、王宇宸、童宸本
往后的日子里,陈可人在这个比赛后半年,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等级测试(A级),考出此证后,改学了竹笛。其他的三位同学也因为学业的关系,也纷纷断了竹笛。当年吃着冰棍,大班刚毕业的外甥张峻滔,开始学习葫芦丝,启蒙老师:象山人。年11月母亲要每月两次往返宁波与象山之间照顾她的孙子,接送任务交给我的姐姐。自此,她的儿子张峻滔正式开始跟我学习竹笛。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一晃就到了年。终于等到象山再次举办“器乐比赛”。从比赛的报名开始,我都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