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育才学校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着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夏季太热,出汗过多容易流失盐分,可适当补充。”“青蒿是菊科植物,有清热去火的作用。”“应时应季应节应景的饮食才是养生之道。”……走进宝安区冠华育才学校,学生从认识基本的中草药到理解“药食同源”,从身边草药的“四气五味”到了解中医的“天人合一”,从学习中医药健康卫生知识到提升文言文素养,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宝安区最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之一,冠华育才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发展,秉持“爱心育人,立德成才”的办学理念,重点培育中华文化课程特色和生命教育课程特色,通过中医、楹联、书法项目实现育德、育心、育性,通过生命自护、生存自保、生活自理、生态自洽,实现育体、育劳、育智。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工作的载体,着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撰文:刘倩钟立豪受访单位供图
搭建载体
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体系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中,明确要求“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基于此,冠华育才学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拉开序幕。借助与深圳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会联合的优势条件,确立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之一,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学校在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庄瑞明,杨坚教育工作室的指导下,以党建引领带头整体科学规划,邀请深圳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会专家组建项目顾问团队,以中医药文化为着力点,根据各学段特点,针对性地挖掘教学内容和选用教学方法,制定《中医文化进课堂课程1.0实施方案》,为冠华育才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探索打造特色教育新路径奠定了基础。
故事类课堂“走进中医”“药源文化”,手工类制作“防感冒药包”,“疾病诊断与防治”主题班会,音乐组开展“医学歌赋”,体育课开展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文化进课堂课程1.0实施方案》将其与学科融合,分成五大类内容:人物故事、手工美术、疾病预防常识、医学歌赋、养生操,每月一个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到校开展主题讲座、教师集体教研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
“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一年来,引入了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建起了中草药种植园,打造了中医药文化长廊,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知中医”,高年级“研中医”,初中段的同学们“学中医”,让孩子们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里浸润。
针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庄瑞明表示:“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及,既是一种科普也是一种传承。中医文化基因植入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医药,走近中医药,增强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融合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美术课上,观察各种中草药植物,进行绘画写生,亲身感受其魅力;语文课上,借助古诗词、古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体育课上,学习八段锦和五禽戏,强身健体……为培养学生学习传统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学校采用整合“中医药文化元素+学科特点”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使中医药文化更有活力、更生动有趣。
“蝎子草原来长这样!”“我给妈妈做了一个小药包。”“这里种着几十味中药材,我现在能认出十几种。”……日前,一堂特殊的劳动课,让冠华育才学校的孩子们兴奋不已,这正是冠华育才学校“中医药文化”学科融合活动中的一幕。
为推动中医药材进课堂,冠华育才学校建起“百草书院”“百草园”,百草园里种的可不是简单的花花草草、青菜萝卜,而是蝎子草、青蒿等十几种中药材。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让学生参与中草药的种植,观察、记录中草药的成长过程和培植需要,并参与中草药的采摘和加工。平时很少接触到中药材的孩子们,通过这一角认识了不少中草药。在一旁的百草书院,孩子们分享种植体验与开展知识课堂。劳动教育和中医药科普教育结合,既能满足观赏性要求,也能实现教学互动的目的,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医药的魅力。
另一边,语文课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中国古代名医是学生们的偶像,教师王奕在课堂上以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曹操与一代名医华佗”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带领孩子们到百草书院零距离辨百草、识中药,开展写生作文课,增进孩子们对祖国传统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在孩子们心底播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在“神奇的中草药”绘画课堂上,老师拿出中药材“青蒿”,通过让学生们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的方式认识中药材,同学们一个个化身为小药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室里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呼,惊讶于中医药的神奇。“通过绘画课,我认识了麦冬、石斛、青蒿等中药材,还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回家讲给爷爷听,爷爷可高兴了。”一名小学生自豪地说。
“丰富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认识中草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获得对中医文化更深厚的感情,从而坚定中华文化信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校长徐向群说道。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为了让孩子们学好中医药文化,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等以易懂、易学、易传播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中医药、了解中医药。
特色体系
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走进冠华育才学校,教学楼、墙壁、教室走廊、楼梯、舞台处处装点着国学文化元素,“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孔子雕像,国学名句箴言……使校园氤氲着浓浓的国学气息,学生置身其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足开好传统文化教育课上,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中华美德、人文精神在学生思想中扎根。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校园文化墙、校园八景、班级文化墙、班级最美教室以国学文化元素为基础,并且融入了美育、德育的教育功能;学校聘任书法名家和楹联名家作为国学顾问,定期组织开设毛笔书法、粉笔字书写技能、楹联撰写、诗词大会等教学培训和比赛活动;中华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底蕴丰富深厚,学校课程建设团队每周一特别设计一堂民俗文化课堂,课程内容有:各民族文化习俗、剪纸艺术、刺绣艺术、民间手工艺、民族方言文化、民族器乐曲艺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等,致力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提高学科成绩、涵养人格根基、开发大脑智慧、培育达礼气质。
经过21年的发展和数次转型升级,这所民办学校加速蝶变。学校构建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华彩超市”、传统文化、学科拓展等已经形成成熟经验,为其他民办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其中“华彩超市”以学生自主选择课外素质拓展的方式,开拓出语言、艺术、运动等系列特色课程,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医药文化传播、楹联、书法等活动,浸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学科拓展模式,小学英语自然拼读和小学语文国学诵读系列,在国家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校本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一系列的举措下,这所民办学校花开满园,拿下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宝安区教育先进单位、宝安区教育局民办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奖、宝安区初中教学质量奖、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深圳市一级学校、宝安区优质化民办学校、宝安区唯一葫芦丝示范教学基地等多项荣誉。
当前,学校转型升级已经步入“中三年”,随着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学校将积极探索民办学校经验铸造更加优质的教育,形成特色更加鲜明的发展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把握“形”与“势”中推动学校民办教育向更高水平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