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心在青瓦白墙,古朴淡雅。说起江南,人们喜欢用“水乡”“小桥流水”来形容它的秀美,这些“标签”都看得见。而在海宁,有一样“特产”,它摸不到,却代表了江南的温婉、细腻、悠扬,那就是江南丝竹。近日,我市公布第六批非遗项目,硖石小学江南丝竹成功入选。江南丝竹是什么?硖石小学江南丝竹如何传承发扬?近日,记者走进硖石小学,寻找关于硖石小学江南丝竹的故事。硖石小学江南丝竹优雅传承33年走进硖石小学,一间教室里传出悠长的旋律,这是硖石小学少儿江南丝竹队正在排练,与清脆的鸟叫声合奏了一曲美妙的乐章。说起江南丝竹,或许知道的人不多。其实,江南丝竹是一种器乐合奏形式,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琴瑟共鸣,演奏出动人的曲目,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当天,硖石小学校长姚伟国向记者讲述起了江南丝竹的背后故事。其实,江南丝竹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江苏太仓码头创制组建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而后与民俗活动相结合,在江浙一带流行。在海宁,清末民初的石路丝竹班社已颇具影响力,“李家班”“吴家班”就是当时有名的两个班社。黄觉社(现为硖石小学退休教师)是石路李家班的最近一位传承人,也是当时石路中心小学(硖石小学前身)的一位音乐老师。年4月,学校开始组建少儿江南丝竹兴趣小组,如今硖石小学音乐教师、学校丝竹队指导老师范雪飞就是第二批兴趣小组的成员。11岁那年,她和其他十多名学员开始接触民族器乐,开启了传承之路。年1月,学校正式成立少儿江南丝竹队,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了浙江江南丝竹社。当时,浙江日报刊登题为《都是小聂耳》的文章,高度评价丝竹队,为硖石小学点赞。多年来,硖石小学始终把江南丝竹作为学校的特色,大力发展,代代相传。丝竹琅琅韵校园孕育小小“音乐人”△范雪飞“只有苦学苦练才能出成绩”,这样的座右铭影响了丝竹队孩子们的一生。范雪飞至今还记得练习的教室,昏暗的光线、简单的桌椅,十分简陋,但老师和丝竹队练习的热情丝毫不减。不管严寒酷暑,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吹、拉、弹、拨……把一群对民族器乐一窍不通的孩子打磨成小小“音乐人”,为海宁培养了一批演奏民族乐器的人才。丝竹队在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下,成绩斐然,多次演出过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三六》《行街》和民族乐曲《采茶舞曲》《北风吹》等。而对范雪飞来说,正是丝竹队引导她的一生,她因为二胡特长,考入原海宁师范学校的艺术班,毕业以后开始任教。似乎和硖石小学丝竹乐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机缘巧合,她成为硖石小学的音乐老师,接棒自己的老师。“学校的丝竹队有序开展,但如何能更加发光发热,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说道,年对硖石小学来说是关键的一年,《石路中心小学民乐校本课程标准(试行稿)》出台,学校开始了器乐进课堂的大胆尝试,学校结合了江南丝竹民乐特色学校创建这一时机,开发民乐校本课程。年江南丝竹校本课程被评为嘉兴市精品课程。传承关键在人,需要找到音乐的“好苗子”,学校全面普及民乐教育。一二年级开设葫芦丝课程,三四年级开设竹笛课程,另外还每周安排一次丝竹拓展课。“条件好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就会冒出来,这些孩子就会让他们加入丝竹队。”范雪飞告诉记者,在硖石小学能加入丝竹队是一种荣誉,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培养。正是由于梯队建设,当毕业生离开校园,新生力量紧跟其后,就像源源不断的鲜血,丝竹队正常运行。目前丝竹队拥有队员60名。丝竹队屡创佳绩在传承中不断发扬现在,硖石小学丝竹队有3位本校指导老师——张新华、程金凤和范雪飞,他们都曾是丝竹队的一员。早在丝竹队成立之初,张新华就是辅导老师队伍中的一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走在丝竹传承的路上,风雨无阻。而程金凤是丝竹队的首批队员之一,从8岁开始就在丝竹队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民族器乐演奏。年师范毕业后,她回到石路小学任教,从小队员成长为丝竹队的指导老师。角色转换了,但她对江南丝竹音乐的那份由衷的热爱与坚持却始终没有变。为了提高丝竹队的业务水平,学校还特聘张全夫和李利生等一批校外专家,作为学校外聘的艺术顾问进行指导。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全夫老师为丝竹队作曲、配器、排练、指挥;李利生老师也是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