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人才的素质、数量、结构等都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础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乡村振兴支撑的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靠的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靠的是教育,抓教育就是抓乡村振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华”)注重教育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做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中心小学的孩子在做瑶族织锦。唐世日供图
教育是最大民生,为乡村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年7月,江华县委、县政府在第11次县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教育发展,并将之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与此同时,配套的组织机构、文件政策、人才支撑、物质保障等,做到了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事业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拨付,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出台教育政策,为振兴乡村提供人才保障。年至今,全县出台了《尊师重教十条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县城城区学位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推进江华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村,让农村孩子都有学上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加大教育投入,才能促进教育发展。一是抓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学校条件。江华是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自治县,持续资金保障对教育发展尤其重要。年以来,江华共投入20.32亿元,全面实施合格学校、县城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建、全面改薄、幼儿园建设等教育“七大”工程,新建成18所幼儿园、10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个,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保证乡村振兴的人才有学上、上好学。二是单列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不让一位贫困家庭学生失学。江华在每年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近万元的基础上,财政再列资万元在湖南省率先建立“县级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专项基金”,对深度贫困家庭学生交费兜底,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学辍学,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
实践“江华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力量
提升乡村学校内涵,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质的保证。乡村振兴主阵地在农村,抓好乡村教育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血液。年以来,江华按照“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的乡村教育江华“和美教育”模式,提升乡村教育内涵,推进乡村教育发展。通过高标准创造校园环境美,让环境与师生共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学校内涵,实现当地最漂亮的是学校。年开始,按照“县域统一课程研发+学校差异实施”策略,高标准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校园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质的保证。
实施“三个第一”工程,打造乡村教育品牌。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的主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年,江华按照“三个第一”打造乡村教育品牌,即“学生放第一,校长把教师放第一,县教育局把校长放第一”。
注重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培训培养。全县从顶层设计上,将“校长培养成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作为一把手工程。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结合全县实际和校长自身要求,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三年递进式”瑶都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全力提升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力量。目前,全县有40多所学校校长参培后,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体育、地方历史、古迹、风俗等,创建乡村教育、美好教育、尚上教育、红色教育、清流文化等校园文化,打造了“一校一品”具有乡村特点的教育品牌。
培养“一师一专长”的专业型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江华确保教师收入高于公务员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等,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实现全县所有教师参加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江华“一师一专长”的专业型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为乡村振兴坚定了人才培养的智力力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合格人才。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江华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一是通过县域整体推进“琅琅的读书声、快乐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四声校园”工程。在学校开展校园足球、长鼓操、花样跳绳、木棒球、钢琴、葫芦丝、陶笛、合唱等大课堂、阳光体育和社团活动,让农村孩子快乐成长,帮助乡村孩子实现了“一生一特长”。二是学校整体推进“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做到因校、因班、因师、因生制宜,做到因材施教,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让乡村孩子快乐成长。如大石桥中心小学打造了“红色教育”品牌,上游完全小学、涛圩中心小学、沱江镇一小等40多所中小学校形成了“瑶文化专家—骨干教师—教师—骨干学生—学生”的瑶文化校园传播格局。三是家庭教育推进乡村教育的“最后一米”。成立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微团队以整体推进和实施家庭教育,通过进农村、社区、街道等进行家庭巡回讲座,开通家长网上课程,提升家长育儿理念和方法,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区域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未来设想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江华教育将围绕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坚定不移地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为目标,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面向世界和民族复兴的“理想教育”。培养为生命打底,为乡愁寻根,为和美铸魂,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生命打底就是增强学生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打上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底;为乡愁寻根就是要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为和美铸魂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人。
“为生命打底”,培养愿意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江华是以农业、林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民族孩子占60%以上。江华教育要培养具有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情怀与信仰的人。
县域统一设计“十个一”工程。让学生通过每年种活一棵树,每年搞一次小创作,每天诵读一本经典,每月看一场电影,每期精读一本书,每天质疑一个问题,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参加一次劳动,记好一篇周记等,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县域革命遗址、先辈故居、烈士墓等红色资源,挖掘地方文化,传承非遗、传承经典,培养扎根农村大地、具有家国情怀的乡村人才。通过红色文化、国学经典等进校园,为孩子打上红色基因的底子;通过生态教育、劳动教育进校园为孩子注入活力,为孩子打上绿色生态的底子;通过科技创新开启孩子未来,为孩子打上蓝色梦想的底,从而培养有乡村情怀的建设者,推进乡村振兴。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上游完全小学的孩子在大课间进行押伽比赛。唐世日供图
“为乡愁寻根”,创建为地域经济服务和乡村振兴服务的品牌学校。充分利用省教师培训师培养工程驻点支持区域项目,创建一批能让学生“为乡愁寻根”的学校。借助省教师培训师培养工程驻点实践培训的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学生对所在乡镇和村寨的文化特征与民俗,留住乡愁,烙印在心中。具体来说,包括:
以瑶族文化为主线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树立建设自己家乡之志。遴选瑶族文化的精华,将瑶族体育、瑶舞、瑶歌、服饰、手工等优秀文化引进校园。聘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艺带徒,让瑶族文化进课堂,编写瑶族常识课程进课堂,排演瑶族文体节目,打造瑶族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传承、研究、保护和创新,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以大阅读为依托,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县域推进书香示范校建设,全面推进大阅读工程,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红色经典等进校园,入班级和家庭,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打上报国服务乡村之志的印迹。
打造区域教育品牌,助力江华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用3年时间,从校园文化、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遴选8所驻点实践学校为点,带动全县所有学校品牌建设,打造区域教育品牌的“样本”,助力学校品质提升,打造学校教育品牌,为乡村振兴培养基础人才。
“为和美铸魂”,立足乡村振兴大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乡村振兴人才。主要包括:
“培根铸魂”,培养有坚定教育信仰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教师。全面涵养师德师风,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继续发挥与中南大学、省国学基金会的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工程,培养有教育信仰有乡村情怀的教师,打造一支政治强、信仰坚、情怀深、人格正,具有“真干、苦干、拼命干”的江华教育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注入师资力量。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队伍。构建公平公正的教师成长机制,让教师安心幸福地从教,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稳定教师队伍。创新教师微团队建设,打造基地校50个,全力促进教育专业成长。结合文化振兴、人才振兴要求,加强教师乡村振兴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振兴教师。全力强化教师“培根铸魂”工程。深入开展“亮身份”“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唱革命歌曲”“学理论”“践准则”“争先进”“讲红色故事”等培根铸魂的活动,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扎根乡村振兴的教师队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立志江华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江华是以瑶族为主,有汉族、壮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的瑶族自治县,居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进一步在区域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民族和谐的胸怀大局,培养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促进省区边界村寨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培养立志为江华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人。
创建职业院校,着力培养扎根乡村振兴的人才。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支撑,更是重要引擎。农村受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产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培养扎根乡村振兴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全县准备搬迁职业中专建职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增设服务园区、产业的专业课程。对接县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突出“旅游服务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园区企业、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乡村振兴人才。
共建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产教融合,共建“瑶族衍纸工艺品”校内实训基地,与江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建“瑶族服饰与瑶族织锦”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助推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以乡村振兴专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拓宽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渠道,结合园区、乡村振兴人才的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公司)+农户”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种植型、养殖型、加工型、电商等乡村振兴的实用型人才,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注入动力活力。
进一步用好江华民族艺校,着力培养为江华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振兴人才。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土,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走出一条“校团合一、学演一体”的特色之路。开设民族音乐(乐器)、民族舞蹈、传统工艺美术、民族歌舞剧等社会文化艺术特色专业群,培养一专多能的民族文化人才,为实现文化振兴奠定基础。以民族艺术教育为中心,以瑶族文化教育为基础,立足本土,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文化人才。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建共享共管的新路径,按照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方向与目标,培养社会建设与发展所需人才,助推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者唐孝任系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唐世日系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