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44:中国精神汉唐魂长安秋歌唤新春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会创造出怎样的文化旅游奇观?正在热播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就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
君不见,人生旅程行色匆匆,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挥挥衣袖都带不走一片云彩。爱恨情仇,悲喜欢忧,迷惘困顿,全都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插曲。所谓“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只是取决于“道法自然”的个人感悟和自我超越。
事实上,芸芸众生的核心价值观多元化纷争,都是源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自私自利角度观察身外世界,看到的就必然是丛林法则“兽之道”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只有站在大公无私的至高点上来观察,才能够看到自然法则“天之道”抑强扶弱的大道归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只是一部分先知先觉者才能感受到的自由旷达和幸福快乐。
环顾天下,古埃及人建造了雄伟的金字塔,而现代埃及人却不认识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因为现代埃及人与古埃及人根本不是一个种族。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才是唯一连续传承的古老文明。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非物质文化标识。如果没有秦始皇创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文字统一”,今天使用汉字的现代中国人,还会不会是古代秦人一脉相承的文化传人呢?
换而言之,在周朝“天子分封建藩”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乱世,为何只有秦人才能实现“并吞八荒”的“大一统”?从丰都镐京直到“八水长安”,为何只有在这“关中自古帝王州”才创造了“汉唐盛世”?自从盛唐衰落以后,中国为何就再没有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再过一千年,现代中国人留给后人的自豪和骄傲又是什么呢?
显然,不了解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的古老文明,就看不懂“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不到“关中自古帝王州”的西安,就看不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不懂得中国文明史的现代中国人,就必定是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劳心者治人”的自私自利之徒,都只不过是过客匆匆的滚滚红尘。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兴衰沉浮而自强不息,正是因为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薪火传承人。
叩问“华胥古国”的华州华山,当年“黄帝梦游华胥国”,是不是在追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华夏正音?遗憾的是,自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以来,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始制有名”,就已经成为“上五千年”的神话传说。“天子分封建藩”的奴隶制小康社会等级礼法,便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存在即合理”。因此,就有了“汤武革命”胜王败寇的“礼乐文明”。
不过,在“华胥古国”的“华胥氏陵”下,民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叫做埙。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流星”,直到新石器时代的骨制埙和陶制埙,中国最古老的埙乐文化就一直传递着“上五千年”的华夏遗音。直到周朝奴隶制小康社会的“礼乐文明”,埙乐也还是“第一国乐”。只是到了盛唐以后,中国最古老的埙乐文化才日渐衰微了。
百年人生,很难度量“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那么,就再化小单元来看。直到一千年前,世界舞台上中心依然在“丝路之都”的“大唐长安”。一千年后,“一带一路”的世界焦点,又回到了古都西安。自盛唐以后衰微的中国埙乐文化,也在这里开始复兴了。更巧合的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西安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半坡时期的陶笛。笛埙演奏家王厚臣应邀到考古现场进行鉴定,并据此开始复制改良陶埙。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贾平凹创作的《废都》,则发出了埙乐文化复兴的“第一声呐喊”。而被称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刘宽忍,自求学到从教和从政,都始终致力于推动埙乐文化复兴。
到了年,在西安永宁门里的书院门古文化街,两个街头摊贩冯宝庆和黄建军与制埙大师王胜祥因埙结缘,就演绎出了一场发自民间的埙乐文化复兴实景剧。从携手创建“陕西埙乐振兴会”,直到划归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埙、陶笛专业委员会,今天的“冯氏陶埙”品牌创建人冯宝庆和笛埙名师黄建军及制埙大师王胜祥,他们推动埙乐文化复兴的精神苦旅还依然在路上。
秦人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本身就带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个先知先觉的文化英雄群体中,还有许许多多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独行侠”。二十多年来,“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就坚持进行着“一个人的文化长征”。
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首次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据了解,在该项中国区22处遗址中,陕西段7处组成之一的“唐荐福寺”,有唐寺、唐塔和唐传长安古乐,也是该项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唯一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作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独有的汉唐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被世界音乐界、历史考古界和文化旅游界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和“汉唐遗音原生态”,是西安市通行世界的一张“音乐文化金名片”。唐传长安古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李铠博士多年艰苦努力的结果。
李铠介绍说,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是用成套乐器再现千年中华古乐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完整保存古代宫廷音乐和都市音乐。自唐朝以来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广泛流传于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至今保留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不同,中国民族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在这八音中,用陶土或黏土制作的埙为“土音”。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和弦乐“八音齐鸣”,样样都不能缺,这才是完整的中国器乐文化体系。再从历史发展演变角度来讲,绝不能遗失了明清以前的中国古代器乐文化。长安古乐与“西安鼓乐”的概念差异,关键就在于此。
在保护传承长安古乐的过程中,李铠创办了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和“长安古乐团”。他说,埙乐文化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长安古乐团”则是西安目前唯一包含埙乐的综合性古乐社。
李铠解释说,文以载道,就表明文化是个大概念。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区别正是在于“道为术之本”的“道不同”。中国文化之根是大道,乐器制作和演奏技法都是“术业有专攻”之“术”。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闻道有先后”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决定着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初心的目标方向。“法术万变而道不变”的“术为道之用”,只是“名可名非常名”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不管是“独尊儒术”还是“科学技术崇拜”,都是“把手段当成目的”的“失道”。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长安古乐,陕西拥有世界顶级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来自民间的众多文化守望者和传承人。李铠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只是手段,向社会大众普及推广中国文化才是目的。保护和传承长安古乐的常态化演出,本身就是持续传播大道文化的形式创新。
多年以来,李铠一直在为长安古乐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奔走呼号。同时,也在进行着常态化演出的传习。李铠“一个人的文化长征”,得到了西安博物院的积极呼应和支持。
网闻博报注意到,自年7月31日开始,西安博物院推出了小雁塔下体验“盛唐雅乐”之旅。来这里参观的中外游客,每天都能欣赏到“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荐福寺“乐寿堂”位于小雁塔下的大雄宝殿东侧,观众在这里就可以现场聆听到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铠博士亲自司鼓领奏的盛唐宫廷雅乐“八音齐鸣”。
据介绍,西安博物院长期致力于对西安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长安古乐”的文化传承体验基地,就设在西安小雁塔遗址景区的荐福寺内。近年来,西安博物院积极践行“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精神,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让物质文化遗产“动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深挖文物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他们已经开发了多项文创产品。此次推出小雁塔下体验“盛唐雅乐”之旅,便是让文化遗产点亮西安旅游的常态化“窗口效应”。
网闻博报通过实地采访发现,从年7月31日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在品味“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文化盛宴后,都纷纷发出了“梦回大唐”的惊叹。对于游客提出“音乐会标识不醒目”和“购票不方便”的意见,西安博物院已经及时采取了改进措施。需要提请游客注意的是,该博物院每周二闭馆。除此之外,“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都将是西安博物院传统文化体验的常态化演出。每天5场,每场大约30分钟。
令人感动的是,年近七旬的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每天5场的常态化演出都亲自司鼓领奏。而且,一直是台上台下里里外外连轴转。
李铠表示,虽然身体感觉很累,但心里却过的很幸福很快乐。西安博物院对长安古乐文化遗产传承的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让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说,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是向中外游客传播和普及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是一场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战斗。陕西的各个博物馆,都要有阵地意识的文化自觉。
李铠博士坦承,建立和巩固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社会教育文化阵地,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文化长征”走出了第一步。长安古乐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就是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继续开辟校园教育的文化阵地,才能使青少年成为守护中国文化根脉的薪火传承者。只有让青少年都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不会继续面临危机!
正在热播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又给西安旅游增添了一把火。而秦人本色演绎的中国文化复兴实景剧,肯定是比影视剧里的“梦回盛唐”更生动更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