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胡,就会想起《二泉映月》,就像说起唢呐,立刻就会联想到《百鸟朝凤》一样。同理,《回家》的旋律响起,大家的脑海里闪现出萨克斯。琵琶,代表作是《十面埋伏》,会吹葫芦丝,自然要会《月光下的凤尾竹》,竹笛一响——《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那是古琴的最爱……
说起《二泉映月》,就不得不说起瞎子阿炳,也就是民间音乐家华彦均。二泉映月是二胡的经典曲目,二胡成就了二泉,二泉带红了二胡。
那么,《二泉映月》是阿炳原创的吗?这点很重要,就像本篇文章是不是原创一样,关系到收益、诚信。如果是他原创,是他谱写的曲子,那么阿炳一定是个天才,学识渊博、精通乐理的文化人,知识分子。最低也得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吧?
事实上,阿炳连私塾都没有读过,他识字不多,是父亲(名义上是师父)教的。他的父亲叫华清和,是一个风雅的道士,雅号“雪梅”,就是雷尊殿当家大道士,精通各种民间乐器,主要谋生手段就是为逝者做法事。
阿炳是个私生子,母亲秦寡妇,具体姓名不详,她早年嫁入无锡一秦姓人家,丈夫病逝后,请华雪梅来家做道场,就此二人相识,后来同居生下阿炳。寡妇生孩子,这在旧社会可是头等“新闻”,也是要遭人鄙视,风言风语的。结果没几个月,秦氏就受不了左邻右舍的热嘲冷讽,在一天深夜里丢下小阿炳,一头扎进水井里自杀身亡。
阿炳成了孤儿,被同族的一个婶娘抱过去抚养。
8岁时,华雪梅才将阿炳接到雷尊殿,以徒弟之名教他识字,学习各种乐器。说实话,华雪梅这种民间艺人,文化水平有限,也就是能写个名字、替主顾超度超度亡灵罢了,所以阿炳的文化水平注定有限。不要说什么音乐学院了,就是初中的音乐课他都没有上过,他纯粹就是一个草根艺人,怎么会识谱呢?恐怕连简谱也看不懂。至于作曲,那更是天方夜谭。
阿炳塑像
既然阿炳不懂乐理,不识谱,是怎么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的呢?
其实,严格来说,《二泉映月》并不是阿炳原创的!它本来就是流行于江南无锡一带的一个民间小调,当地人叫《依心调》,又叫《自来腔》,可能人人都会哼上几句。阿炳精通二胡、琵琶,自然会演奏这首乐曲,而且是常年累月的演奏,在熟能生巧下,阿炳经过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丰富了这首曲子的内涵,他把自己悲惨的身世、苦难的生活都揉进了这首曲子里,赋予了这首曲子不朽的灵魂。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阿炳身世坎坷,历经磨难,他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及对旧社会的抗争都揉进了二胡曲中,效果自然是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辛酸的经历,断然演奏不出如此哀怨的二胡曲。
当然,《二泉映月》也是建国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去无锡寻访阿炳,当面录音后才取的名字。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而阿炳生活了十几年的雷尊殿,就在惠山附近,所以,借景抒情,这首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走出国门的二胡名曲,就叫《二泉映月》。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阿炳的高超演奏技艺,一是来自于从小勤学苦练,打下的坚实基础;二是他后来以琴为生,常年走街串巷地演奏,将二胡技法发扬到绝顶高度。当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天资聪慧,天生具备音乐细胞。
至于他没文化,不懂乐理,不识谱,是如何将二胡演奏得如此出神入化的,这很好回答,原因也很简单。旧时民间艺人,几乎都是文盲,但照样不妨碍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高手。比如民间唢呐班,高手如云,但谁会乐谱吗?他们是凭听力,行内话叫“耳音”,日积月累的摸索,将一门或数门乐器演奏得炉火纯青。
至于调子,自然是凭听、练、模仿。我国的民歌、民曲,大都没有曲谱,都是一代代人相互传唱下来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所搜集整理的大量的西部民歌,曲谱也是后来加上的,比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及《达坂城的姑娘》等,都是青海、新疆牧民代代相传的民歌,曲谱都是后来加上的。
那么,很多人说瞎子阿炳是中国的贝多芬,这话靠谱吗?
其实,阿炳的技艺是高超,他精通各种民间乐器,但最拿手的还是二胡。他有一把老红木二胡,是父亲华雪梅传给他的,阿炳视若珍宝,平时不离身,他把二胡技法演奏得炉火纯青,但他仅仅是一位民间艺术家,跟贝多芬比,影响力可能还是要差点。贝多芬对音乐界的贡献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巅峰,他一生写下许多经典的交响曲、协奏曲,艺术价值极高,作品产量也惊人,这是阿炳所无法比拟的。
阿炳出门卖艺
当然,贝多芬精通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阿炳精通二胡、琵琶、笛子、笙等中国民间乐器,二人各有所长,无法横向比较。单就作曲而言,贝多芬肯定比阿炳要高得多。
钢琴号称“乐器王子”,小提琴号称“乐器皇后”,都是高贵的西洋乐器。而二胡、笛子、琵琶,是中国的民间乐器,在大多数人眼里,民间乐器似乎难登大雅之堂,都是走街窜巷讨生活的工具,这在旧时代是,但今天早已经翻天覆地了,二胡是民乐之王,极具感染力,俗话说:“一年笛子二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二胡是悲伤的乐器,两根弦永远难碰面,它为什么这么哀怨,就是这个缘故。
《二泉映月》得以问世,纯属偶然。
年初的一天,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学生黎松寿下课后觉得太冷,就悄悄地跑到老师的琴房去热身,活动活动手指。他随手拿起一把胡琴,很随意地拉了一首曲子。此刻,窗外站着一个人,静静地听了许久,等黎松寿拉完,此人赶紧推门而入,问他刚才拉的是什么曲子。
杨荫浏教授
原来,此人是从北京过来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他觉得这首二胡曲子很幽怨,有很深的内涵,他之前从没有听过,所以就很好奇,向黎松寿打听。
黎松寿回复说,这是家乡一个盲人邻居教他的,曲名叫什么他也不知道。杨荫浏说这首曲子很好,他正在搜集民乐,打算用进口的录音机录下这首曲子,于是就和黎松寿约好,二人一起回无锡寻找那位盲人。不用说,那个盲人就是阿炳。
黎松寿在阿炳捐献乐器仪式上讲话
阿炳录完《二泉映月》后三个月就因肺痨病死了,享年57岁。
那么,阿炳的眼睛是如何瞎的呢?
华雪梅去世后,将雷尊殿交给了阿炳。阿炳也子继父业,成了雷尊殿当家大道士。按说,雷尊殿的生意不错,香火旺盛,加上为人做法事,应该衣食无忧。但华雪梅弥留之际,告诉了阿炳的身世真相,阿炳如五雷轰顶,一时间很难接受师父就是亲生父亲的事实。他彷徨、悲伤,加之父亲去世后无人约束他,阿炳渐渐地自暴自弃,吃喝玩乐,抽大烟、逛窑子样样俱全,很快就将家产挥霍一空,他不好好地经营雷尊殿,也不出去做法事,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还迷恋上了赌博“二八杠”,雷尊殿的其他道士们难以忍受他,就将他赶了出去。
更悲催的是,由于阿炳的私生活太不检点,他染上了花柳病(梅毒),在那个年代,现在看来一般的传染病就是致命的!比如肺结核、霍乱、天花、水痘等,染上就等着死亡。当时没有青霉素等抗菌素,感染细菌、病毒的结局就是等死。
阿炳被赶出雷尊殿后,眼睛又瞎了,只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好在,他没有再沉沦下去,而是坚持用双手养活自己,他走街串巷,自拉自唱,自己编曲,常去茶馆、酒楼搜集素材,然后随编随唱。
那么,阿炳是个高尚的艺术家吗?
艺术不能用道德绑架!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街头艺人,满身毛病,他没有当面反抗过日军,虽然他曾编唱过《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军》这样的段子,但他一个盲艺人,怎么反抗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也不会拒绝。在日军进入无锡城时,阿炳也同其他老百姓一样,站在街边鞠躬致意。
阿炳故居
另外,阿炳也演奏哼唱过黄色小调,这都是生活所迫,混口饭吃,没谁规定过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这是可以理解的。
好了,说一千道一万,阿炳不过是一个街头艺人,而且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是《二泉映月》唤醒了大家对他的敬仰,他能称为“民间艺术家”,但很难称作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才是人民艺术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