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贯彻中庸之道,争做有礼貌的新一代,也以此来培养下一代,毕竟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更别说我国本就是一个友善之都,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但在过去被无数人推崇的礼仪放在现在却有那么点不合时宜。
古有舍生取义,今有量力而行;前有韬晦待时,后有见机而作;
从《三字经》到《百家姓》,“礼”的内核没有改变,依然是“敬”,其意义为了“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但传承千年的礼被人们滥用、范用、错用,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
而孩子有什么错呢?
1、让梨推枣,屈己待人
当你觉得孩子懂事了,别急着高兴,他可能生活得战战兢兢。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以后,很多家庭都添了二孩,现在孩子也到了调皮捣蛋的年纪了。父母心思难免多放了一些在弟弟、妹妹身上,原本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哥哥、姐姐也相对被忽视。
在家里,诸如“你是姐姐”“让着弟弟”“他还小,快点给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话语脱口而出;
在外面,“你看小朋友都知道分享”“你给他玩一会儿会怎样”“乖一点,不然我不爱你了哦”这些话作为一个成年人听着都很难过,何况孩子。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会当真,会开始强迫自己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以期获得父母的认可。在家里让梨推枣,出门在外屈己待人。小小年纪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天性,放下占有欲,只为满足父母在家怕麻烦,出门要面子的私心。
长此以往,你看到了一个省心的懂事的乖孩子,你问过他快乐吗?
2、横向对比,妄自菲薄
个体总有融入集体,走进社会的一天,接触的大都是同龄人。
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他可能是隔壁邻居,也可能是学校同学,还有可能是兴趣班成员等,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激励着我们向他们学习努力。
他有优秀的成绩,亮眼的特长;他性格阳光,热情爽朗;他懂礼貌,讲卫生;甚至连他爱运动长得高都成为了让人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何其荒谬。
“你看看XXX,再看看你……”这句话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听多了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实际可能是他妄自菲薄,只因听多了自己不如人,再没了自信。我们并不排斥比较,但希望是纵向的比较。
今年和去年的自己相比,这学期和上学期的自己相比,哪怕是今天和昨天的自己相比都可以。“榜样”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认可、佩服、积极学习树立的。问问孩子他的榜样是谁吧。
3、高朋故戚,虚与委蛇
从小到大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一个同样尴尬的场景:“来,喊人”“来,喊大伯/阿姨/舅舅/…”被叫到我尴尬的不行,心想:他谁啊?我不认识他啊?这人怎么从来没见过?以为是很熟的亲戚,其实父母可能只是为了礼貌而礼貌。
父母遇到熟人,为了不被别人挑礼,只能机械地进行一下应酬,再听对方回一句夸赞,他甚至还不如“吃了吗?”有感情。
这种在父母看来有礼貌,有教养的行为方式,应该好好掌握,殊不知对孩子来说,那只是个陌生人。出于自我保护,害羞、胆怯、不会主动喊人那是自然的。
父母强迫孩子打招呼并不可取,毕竟高朋故戚之间的虚与委蛇是成年人的社交。对于孩子来说,在同龄小朋友、老师、熟悉的长辈面前能问早、问好、问安就很优秀了,何必执着于那点人情往来。毕竟孩子有任性的权利不是吗?
4、蛮来生作,好戴高帽
看到层出不穷的孩子含泪表演节目的视频,乍看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共情能力真强,真情实感的流露,仔细一看原来是“委屈”的泪花。这么委屈,别表演了呗,不是热爱才表演吗?后来才知道是“身不由己”。
我“有幸”参与了大概十来年的样子,小时候别人是“每逢佳节倍开心”,我不一样,我是“每逢佳节倍担心”。
从背古诗开始,吹葫芦丝,拉(不会),弹古筝,唱歌,跳舞,一年表演一个?不,是一条龙服务,就连只会背古诗的年纪也不放过,还得啊几声,蹦几下。
无独有偶的是连不是“节”的日子也会有人“点单”心情好跳一个,累了弹一曲,无聊吹一段?除了所谓的表演,就连军训的军体拳都要打一套大家品鉴品鉴,我不要面子的吗?
而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打着锻炼我名义的我的父母,他们永远只有一句话“上,我看看有没有退步”。拒绝不了,虽然也没人问我愿不愿意。看到视频里的孩子,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想对各位父母说:“你们蛮来生作,好戴高帽,你们自己上啊。他们不是工具,问问他们愿意吗?享受吗?”
以上就是一部分父母们应当警惕地“懂礼貌”虽然礼不可废,但是当父母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孩子也“蒙以养正,习礼正行”,那么未来孩子自然成长的“君子慎独,卑以自牧”。
“爱孩子”应该学会用温和、得体、换位思考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懂礼,比命令、咆哮、惩罚等手段更有效。强迫、威胁、恐吓可能能够达到一时的目的,但未来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毁了孩子。他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孤僻、自卑甚至自闭。
别把孩子的情绪不当回事,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孩子像钻石一样你给它什么颜色的光,他就给你反什么颜色彩。克己复礼也不必矫枉过正,己所不欲也当“勿施于人”,孩子的话也要听进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