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发展 >> 正文 >> 正文

区县解读涪陵驻村扶贫干部张瑜以行动诠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3/1/28

涪陵区港航局驻珍溪镇石牛村工作队队长、驻村书记张瑜,自年9月上任以来,始终坚持吃住干“三在村”,常常奔波在田间地头,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问民情、帮民困、解民忧,为贫困村补短板、强引导、谋出路,用心用爱用力用情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用心谋划,倾力做好扶贫工作

张瑜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她从驻村扶贫工作第一天起就对石牛村村情和贫困户的情况开展调研,白天行走在荆棘小道、穿梭在村民家里了解情况,晚上在村里的住处整理扶贫资料或与工作队员开会研究扶贫相关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她对村情村貌了如指掌,与工作队员一起挑灯夜战手绘全村78户贫困户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的地形,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摸索出了“”驻村扶工作方法,进一步打牢了驻村扶贫基础工作。

扶贫先扶志,让脱贫心劲氛围浓起来。张瑜为使一些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用“心药”扭转群众的固有观念,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设立“展示曝光台”,对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起示范作用的村民和贫困户进行表扬,对好吃懒做的予以曝光,树立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通过这一举措村里形成了以贫穷落后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共识。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载体,在全村开展“爱卫生、比环境、选先进”活动,通过现场学习交流、现场评比表彰等方式使贫困户房前屋后卫生大为改观。依托以“四带四帮”(党员带、村(组)干部带、村民代表带、致富能手带;帮学、帮助、帮促、帮衬),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得过且过的暮气一扫而光,脱贫致富路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热潮。

用力抓实,倾情鼓舞致富干劲

涪陵是闻名世界的榨菜之乡。为提高村民的收入,经过调研,决定村里发展风脱水榨菜,因地制宜,让传统产业强起来。她借助派出单位的优势,在港航局主要领导牵线搭桥下,重庆三益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出资+贫困户出劳动力”的方式,在石牛村二组发展风脱水榨菜试点项目。

为了转变村民在制作风脱水榨菜时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观念,张瑜不顾自己下村入户走访时脚被扭伤,一瘸一拐拖着伤腿,带着加工户到涪陵周边风脱水榨菜做得好的地方去参观取经。如今,石牛村二组的风脱水榨菜试点初见成效,上门来购买的人一天天增多,石牛村二组的贫困户,靠卖青菜头和在风脱水榨菜制作点打工,户均增收元以上。通过项目以点带面,帮助村成立了“重庆涪陵区千亩青榨菜股份合作社”,全村户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其中20户贫困户持股分红。石牛村“项目+合作社”的形式,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传承百年的风脱水榨菜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更让大家走上了“我敢脱贫、我能脱贫”的发展道路。

用爱扶智,倾注教育引领作用

张瑜在入户走访中,发现石牛村的留守儿童假期只能看电视、打游戏消磨时间。她深知扶贫更需扶智,为了让孩子利用假期学习新知识,就请长江师院大学生到村上来开展“三下乡”活动,教村上的孩子吹奏葫芦丝。为了让孩子们吹得更好,她自己也购买了教材自学吹奏,成了继大学生们离开后的授课老师。石牛村的农家小院内和村委会办公室,总能不时听到孩子们空灵纯净的葫芦丝声,张瑜由此组建该村第一支留守儿童、贫困户儿童乐队——“小蜻蜓葫芦丝吹奏队”。通过音乐的熏陶,一颗颗向好向善的种子在萌芽,有的孩子改掉了坏习惯,有的孩子更活泼开朗了,还有的孩子受到音乐启发又学上了舞蹈。年10月,“小蜻蜓葫芦丝吹奏队”在“涪陵区扶贫故事分享会区级示范活动”的舞台中崭露头角,初放异彩,孩子们真诚的表演、乐观的态度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从这个小小的葫芦丝吹奏队,张瑜悟出了教育扶贫的大道理。她身体力行,教村里的留守儿童读书、认字、学书法、打太极拳;她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图书、买乐器、买学习用品,买生日蛋糕过生日;她将他们带进城里参观涪陵大剧院、少儿图书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了孩子们的性情,启迪了孩子们的人生,为石牛村的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让祖国的花朵笑了起来。

用情暖心,倾怀干群鱼水之情

作为唯一的儿媳妇,张瑜本应照顾身患胃癌的婆母,由于工作忙不能照顾,就利用星期六在家照顾,年她女儿在主城读书,正值高考,她和爱人星期天早晨开车到重庆把孩子一周的饭菜做好放在冰箱里,让孩子放学后自己热着吃,晚上又开车回涪陵,张瑜硬是一天也没有耽误扶贫工作。三年多的驻村时间,张瑜走遍了石牛村的山山水水,走访贫困户入户率达%;走访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听取各类意见建议78条;接待来访群众人次;解决各类纠纷和问题件。村口有一棵百年黄桷树,那是村民们赶场回来歇气的地方。为拉近与村民的感情,每天,张瑜都要抽时间到树下去坐一会儿,与村民拉一拉家常、摆一摆龙门阵。日子久了,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张大哥”、“李大孃”、“王幺叔”,她都能叫出名字来,都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家庭情况怎样。

张瑜对家里困难生病的村民还自费买药送给他们,特别是她对村里贫困户赵朝荣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村民看到了十分感动。70多岁的赵朝荣起先非常抵触帮扶工作,他油盐不进的态度颇让刚进村的张瑜头痛。为了解开老赵心头的疙瘩,张瑜数十次上门走访。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进行产业规划;看见房前屋后脏了,提起扫把帮忙打扫;还根据政策帮他们家申请了低保……老赵的老伴瘫痪在床时,张瑜更是三天两头就往他家里跑,见到什么就干什么,几乎把他们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设身处地的关心关照,融化了老赵心头的寒冰。就是这个跟张瑜父亲年纪差不多的老人,现在见到张瑜,总是亲切地喊一声“张孃孃”。走访多了,联系多了,与群众就亲了,与贫困户的联系紧密了。

张瑜以高度的责任心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使石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驻村扶贫工作得到上级部门肯定,也得到了贫困群众和村民们的认同,如今石牛村实现贫困村“八有”,解决了贫困户的“八难”,78户脱贫户无一户返贫。涪陵区作协的几位作家到村里采风后,以她为素材创作了一批诗文发表,其先进事迹多次被区内外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张瑜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辛苦,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诠释了扶贫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图来源:涪陵区扶贫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