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葫芦丝 >> 葫芦丝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上古神话音乐榜,细数上古的神曲上古神话

来源:葫芦丝 时间:2024/10/22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早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曾经出现过不少鲜为人知的神曲。之所以称其为神曲,一则它们往往都和上古神话中那些知名的大神密切相关;二则因为它们是当时先民进行人神沟通的重要载体。那么问题就来了,上古神曲都有哪些,又是由谁创作的呢?咱们今天的视频,就来细数一下华夏上古神话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神曲。

伏羲女娲,堪称是上古神话中最为著名的一组大神CP,也是出场时间比较早的上古大神。这两位大神都和上古神曲有关,其实不仅这两位,几乎主要的上古大神都有自己的主打歌。

《通典·礼典》中说:“伏羲以俪[lì]皮为礼,作瑟以为乐,可为嘉礼。”又说“伏羲乐名《扶来》,亦曰《立本》。”

伏羲

伏羲作为远古的大神,最为人知的是发明了先天八卦,此外乐器瑟和编织网绳也是他的创造。在伏羲所在的时代,男女的嫁娶是用“俪皮”也就是两张鹿皮作为聘礼,用伏羲制作的“瑟”来奏乐庆祝。“瑟”的创造很可能是受到捕猎用的弦弓启发,拨动弓弦时的声音促使了这种乐器的诞生。

伏羲

伏羲时所作的神曲被称为《扶来》,又称《立本》或《立基》。可惜这首远古神曲早已失传,人们猜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成功制成一张网时,用来庆祝的音乐。

有种说法认为《扶来》的“扶”就是凤凰,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就连凤凰都会飞来一同庆祝。虽然我们无法欣赏《扶来》的旋律,但后来唐朝元结的《补乐歌》十首中,记录了纪念伏羲之乐名叫《网罟[gǔ]》,大概率就是《扶来》中的一部分。罟就是指捕鱼的网,其中的内容倒是可以让我们体味一下,远古的先民们在获得一张网时的快乐:

吾人苦兮,水深深;网罟设兮,水不深。吾人苦兮,山幽幽;网罟设兮,山不幽。——《网罟》

女娲

女娲则是笙簧的首创者。《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女娲氏……惟作笙簧。”笙簧至今仍在很多南方少数民族同胞中使用,有些地方笙簧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现在的葫芦丝。女娲造笙簧背后有着一个复杂的故事,以后单独制作视频和大家掰扯。

神农则是琴的创造者。东汉桓谭的《新论》中说:“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琴最开始的时候并非是简单的乐器,而是在祭祀仪式中,用来沟通人神的载体。

《繹史·卷四》引《孝经钩命决》中说:“神农乐一曰下谋,一名扶持。”

炎帝神农时代的神曲名叫《下谋》,但它并不是神农本尊所作,而是另一位如雷贯耳的上古大神所为。

《路史·后记三》中说:“炎帝乃命邢天(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lí]来,是曰《下谋》。”

刑天

没错,神曲《下谋》的作者就是那个后来被黄帝砍掉头颅,仍旧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

从路史的记载来看,神曲《下谋》中的《扶犁》和《丰年》都和农业有关,是为了庆祝农耕和丰收而创作的乐舞。这也完全符合神话中那个遍尝百草、教民稼穑的炎帝的“神设”。

路史中说炎帝神农氏沟通人神时还会用到一种乐器,叫作“土鼓”。

(神农氏)捋土鼓以致敬于鬼神

土鼓

早已失传的《下谋》,可能是一首琴和土鼓为主的合奏,而说到鼓,接下来的这位超级大神才是鼓曲的真正发扬光大者。

《繹史·卷五》引用失传的《归藏》中说:“蚩尤出自羊水……黄帝杀之于青丘,作《棡鼓之曲》十章。《棡鼓之曲》也叫《棡鼓曲》,是涿鹿之战之后,黄帝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而令人创作的一首鼓曲。

关于《棡鼓曲》大脸怪曾经发布过一期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主页观看。

黄帝时期还诞生了另一首重要的神曲,《咸池》。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说:“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名之曰《咸池》。”

所谓咸池,是上古神话中太阳离开汤谷后沐浴的地方。

《淮南子》中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

扶桑

太阳在咸池沐浴之后,才会登上神树扶桑,然后在母亲羲和的驱驰下,开始一天的游历。至于《咸池》得名的原因,大脸怪认为有可能与黄帝同时兼有太阳神的属性,以及扶桑十日神话有关。

伶伦

《咸池》的作者是黄帝的乐官,名叫伶[líng]伦,他还是竹笛的发明者。

《史记》中说:“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xī]、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传说伶伦在昆仑山北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制成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公凤凰和雌凤凰各自能叫出六种不同的声音,一共正好十二种,伶伦根据凤凰的叫声来矫正竹管的音律,这就是竹笛的雏形。

与前面几首神曲不同的是,有一个叫做北门成的人亲耳听过这首神曲,事情的经过甚至被《庄子》记载了下来。

《庄子·天运》中说: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黄帝在洞庭之野安排演奏《咸池》,北门成听完以后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他说初听起来令人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会逐步松弛下来,再往后听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最后竟然不知所措。虽然北门成的描述依旧让人一头雾水,但是多少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点咸池的神秘。

庄子

在《庄子》中,黄帝本人是这样解释北门成的感受:因为乐曲的开始部分表现的是茫茫的宇宙万物,其间有四时迭起、雷霆惊蛰,所以会让人感到惊惧;接下来的部分,表达的是空虚委蛇所以会让人感到松弛;然后表达的是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所以才会让人迷惑不解不知所措。神曲就是神曲,哪怕是经过作者本人的解释,我这个肉耳凡胎也根本听不懂。

除了《咸池》之外,黄帝时期的神曲还有《云门》和《大卷》,它们也都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五方帝中,我们已经说过了南方炎帝、东方太皞也就是伏羲,中央帝黄帝,而剩下的西方帝少昊和北方帝颛顼,更加是如假包换的音乐爱好者。

少昊

少昊是太皞的后裔,东夷的重要大神。颛顼是黄帝直系后裔,黄帝之后最重要的神国统治者。少昊和颛顼之间,其实还有着一段音乐的渊源。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颛顼

颛顼曾经在东海之外归墟旁的浪漫鸟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而抚育他的正是鸟国的主人少昊。少昊传说极为擅长琴瑟,是个浪漫的音乐家。耳濡目染之下,颛顼也对音律产生了兴趣。但是可惜的是,最后少昊却把颛顼常用的琴瑟,扔进了鸟国旁的归墟之中。

《繹史·卷六》引《古史考》说:“少昊之乐曰《九渊》。”

少昊的神曲叫做《九渊》,所谓“九渊”,是九重深渊的意思,指的就是少昊国旁边那个海中无底的深渊,归墟。

《列子-汤问》中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神曲《九渊》所表现的应该就是这个海中的无底之谷,只可惜神曲早已失传,我们再没有机会领略归墟的神异风采了。

颛顼的神曲叫做《承云》。

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吕氏春秋·古乐篇》

《承云》是颛顼继承黄帝的《云门》而创作的,有所不同的是这首神曲主要采集的是大自然的声音。

所谓八风,最早指的是八方之风,东方明庶风,东南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凉风,西方閶闔[chānghé]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

颛顼让飞龙根据八风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来作乐,谱就了神曲《承云》,堪称是上古最具神话色彩和唯美特质的神曲,没有之一。

在颛顼绝地天通之后,从此人神两隔,人间再无所谓“神曲”。不过上古神曲所开创的音律之风,却依旧流传下来。

《汉书·礼乐志》中说:“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hù]》,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神曲起源于人类对天神的敬畏与崇拜,从自然主义时期的纯粹崇拜到泛灵论时期wu沟通人神的载体,再逐渐发展到有规律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最终形成了我们后来熟悉的礼乐体系。

伏羲的《扶来》和神农的《下谋》分别代表的是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古朴而真实;黄帝的《咸池》、少昊的《九渊》和颛顼的《承云》,则体现了神话时代的唯美和浪漫。虽然这些神曲早已失传,但是仅仅听到这些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神秘的时代魂牵梦萦。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37.html